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竹枝曲》是一首描绘巴渝地区风情的唐代民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帝子苍梧不复归:描述了一位被流放的女子,不再回到她的故乡——苍梧。这里的“帝子”指的是古代的天子或王子,而“苍梧”是中国的一个古郡,位于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女子因为某种原因(可能是政治、情感或其他原因)无法返回她的家乡,这反映出她可能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或者有着深刻的个人困境。这种背景设定为诗歌增添了一种忧伤和无奈的氛围。
  2. 洞庭叶下荆云飞:洞庭湖,即今天的洞庭水域,是中国重要的湖泊之一。这里,“荆云”指的是荆楚地区的云朵。这句诗通过对比洞庭湖畔的景象与远处飘渺的白云,传达了一种距离感和孤独感。同时,这也暗示了女子可能身处远离家乡的地方,与外界隔绝。
  3. 巴人夜唱竹枝后:这里的“巴人”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即巴蜀地区的人民,而“竹枝”则是当地的民间歌曲。女子在夜晚独自一人时,听到周围人们正在唱着竹枝,这不禁引发了她的思乡之情。这种情境描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及其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4. 肠断晓猿声渐稀:晓猿,即清晨的猿猴,常常因其凄厉的叫声而被文人墨客用以象征孤独或哀愁。这句诗中的“肠断”表达了女子因为听到猿声而感到极度的心痛。随着时间推移,晨曦初升,猿声也逐渐稀少,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物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竹枝曲》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情感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具体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文化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诗人刘禹锡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