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乐寂静,下士好威仪。
菩萨心无碍,同凡凡不知。
佛是无相体,何须有相持。
但令心了事,遮莫外人疑。
如人渴饮水,冷暖心自知。

诗句释义

  1. 中人乐寂静:“中人”指的是普通的人。这里表达的是普通百姓喜欢宁静的生活,他们享受平静的环境和内心的满足。
  2. 下士好威仪:“下士”通常指地位较低的人。这里的“威仪”可能指的是一种庄重或正式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3. 菩萨心无碍:“菩萨”在佛教中是修行者的最高境界,这里用来形容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宽广胸怀的人。
  4. 同凡凡不知:“凡凡”泛指普通人。这句话意味着即使是普通人也难以理解那些高尚的行为和境界。
  5. 佛是无相体:“佛”在佛教中是指觉悟了一切真理的人。这里说佛是没有外在形象的,强调了佛法的本质是超越物质形态的。
  6. 何须有相持:“相持”指的是执着、固执。这句话表明真正的信仰和修行并不需要执着于外在的形式,而应该保持内心的清净和自由。
  7. 但令心了事:“了事”意味着处理事情得当或完成自己的责任。这里的“心”可以理解为内心的状态或态度。
  8. 遮莫外人疑:“遮莫”在这里表示无论如何或无论怎样。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自信的态度,即使面临外界的质疑或不理解,也相信自己的选择和做法是正确的。
  9. 如人渴饮水:“如人”可以解释为类似或如同某人。这里的“渴”表示迫切或迫切需要。“饮水”比喻寻求精神上的满足或清凉。
  10. 冷暖心自知:“冷暖”可以用来形容内心的感受或变化。这里的“自知”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即了解自己的内心状态和感受。

译文

对于中人来说,他们的快乐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而对于地位较低的人,他们更偏爱那种庄重的外表和正式的行为。菩萨之心没有障碍,就像普通人一样,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高尚的品质和行为。佛陀是超越了外在形象的,所以不需要执着于任何形式或形式上的执着。只要内心能够明白事情,无论外界如何质疑,都不应该感到困惑或者怀疑。就像一个口渴的人渴望饮水一样,内心的清凉与否只有自己知道。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人群的心态和行为,表达了一种哲学思想:每个人都有追求内心平和与精神满足的需求,这种需求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诗中的“中人”、“下士”、“菩萨”等词汇,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精神状态,反映了诗人对人性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同时,诗人也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并不是外在的表象,而是内在的清明和自由。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平衡点,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独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