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随形好,相有三十二。
四谛及三乘,同一无生智。
名为一合相,非是人同类。
凡夫共佛同,一体无有异。
若论心与境,悬隔不相似。
凡夫惟妄想,攀缘遍天地。
常怀三毒心,损他将自利。
佛心常慈悲,善恶无有二。
蠢动诸众生,心同一子地。
六识空无生,六尘将布施。
意根成妙觉,七识平等智。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颂佛的偈语,全诗共分八句,内容涉及佛教的基本教义及修行方法。

【注释】

  • 八十随形好:八十随形,意指人的年龄到了八十岁的时候,身体会自然变化、老化,但内心的修为和智慧却能随之增长。这是对人生的一种豁达态度,认为人的老去只是外在的变化,而内在的修为和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 相有三十二:三十二相指的是佛陀在成道时所展现的神圣之相,即佛陀的相貌。这里的“相”是指佛陀的形象,与“八十随形好”呼应,强调内在修为的重要性。

  • 四谛及三乘:四谛是指佛教中的四种基本教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以及三种修行途径,即声闻乘、独觉乘和菩萨乘。这里强调了佛教中的智慧和修行的重要性。

  • 同一无生智:同一无生智,意指同一种智慧或理解,超越了生死的境界,达到了真正的智慧。这里的“生”是指生命的存在,而“智”则是指智慧。

  • 名为一合相:意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这与上一句“同一无生智”相呼应,强调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 非是人同类:这里的“人”是指世俗的人,而“同类”则是指在世俗生活中追求名利、欲望的人群。诗人在这里表达出对这类人群的不屑和鄙视。

  • 凡夫共佛同:意为凡人与佛并无本质的区别,都追求解脱生死的痛苦。这里的“共”表示相同,“同”表示一样。诗人用“共”和“同”两个字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凡人与佛之间的相似性。

  • 一体无有异:这里的“体”是指身体或生命,“异”则是指不同。诗人在这里强调了凡人与佛在本质上并无差异,都是追求解脱的生命。

  • 若论心与境:这里的“心”是指内心或思想,“境”则是指环境或外界。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内心世界和外界环境的思考。

  • 悬隔不相似:这里的“悬隔”表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鸿沟。诗人用“不相似”来强调这两种状态之间的差异性和对立性,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差异的不满和批判。

  • 凡夫惟妄想:这里的“惟”表示唯一、只有的意思,“妄想”则是指不切实际的幻想或空想。诗人用这个词来批评凡人总是陷入自己的幻想之中,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

  • 攀缘遍天地:这里的“攀缘”表示攀附、依附的意思,“遍天地”则是指整个世界。诗人用这个词来形容凡人总是依附于世俗之物,不能独立自主。

  • 常怀三毒心:这里的“三毒”指的是贪、嗔、痴三毒,是佛教术语之一。诗人用这个词来批评凡人总是被这三毒所困扰,无法摆脱世俗的困扰。

  • 损他将自利:这里的“损他”表示损害他人,自己得利;“自利”则是指为自己谋取利益。诗人用这个词来形容凡人总是以损害他人为手段,谋取自己的利益。

  • 佛心常慈悲:这里的“佛心”指的是佛陀的心性,即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心性。诗人用这个词来赞扬佛陀的心性,并表达自己对佛陀的敬仰之情。

  • 善恶无有二:这里的“善恶”指的是好坏、是非之分;“无有二”则是指没有两个不同的方面。诗人用这个词来形容佛陀的心性不受外界的影响,始终如一地保持着慈悲和善良。

  • 蠢动诸众生:这里的“蠢动”表示活跃、活跃地活动;“诸众生”则是指世间的一切生命。诗人用这个词来形容佛陀对所有生命都有着慈悲之心,无论贫富贵贱,都给予关爱和帮助。

  • 心同一子地:这里的“子地”可以理解为宇宙间的一切,也可以看作是佛教中的六道轮回。诗人用这个词来形容佛陀的心性与一切生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个宇宙。

  • 六识空无生:这里的“六识”指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认识能力;“空无生”则是指这些认识能力都是虚无缥缈、没有实际存在的。诗人用这个词来强调佛教中的认识论观点,即一切认识都是主观的、虚幻的。

  • 六尘将布施:这里的“六尘”指的是佛教中的色尘(物质)、声尘(声音)、香尘(气味)、味尘(味道)、触尘(触觉)、法尘(概念)六种感受器官;“将布施”则是指这些感受器官在接触外界时会有所感知。诗人用这个词来描述佛教中的感受体验过程,即通过接触外界来感知世界的过程。

  • 意根成妙觉:这里的“意根”可以理解为第六识(末那识),它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成妙觉”则是指通过修行达到悟性的提升。诗人用这个词来赞美第六识(末那识)在修行过程中的作用,它能够引导人们走向觉悟的道路。

  • 七识平等智:这里的“七识”指的是佛教中的前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它们都是从感官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平等智”则是指这些认识能力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诗人用这个词来强调佛教中的认知观念,即所有认识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