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有栴檀,宝山无伊兰。
金山照毛头,毛头百亿宽。
净心空室坐,妙德四方安。
空生知内外,相事付阿难。
如能达此理,无处即泥洹。
【注】
香山:梵语Sāhāna。栴檀(zhēn tán)即檀香,是贵重的香料,多产于印度南部和爪哇岛。宝山:指印度阿育王所建的华林园,又名菩提树园,在今斯里兰卡。伊兰:梵语Yīlan,即安息香。金山:梵语Gandharva, 古印度神话中的神山之一,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侧。毛头:指佛光。净心空室:佛教修行场所,意即清净之心,坐禅之室。妙德:指佛陀功德,这里指佛性。相事:佛经中所说的因缘、业果等现象。阿难:释迦牟尼弟子中的第一人,名乔达摩·悉达多。泥洹(Nūhuán):梵语nirvāṇa的音译,意为涅槃,佛教语,指灭度生死轮回而证得究竟解脱的境地。
【赏析】
此诗以佛典为依据,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对佛性进行了阐释,语言简洁,含义深远,堪称佛理诗的典范之作。
首联写“香山有栴檀”,指出佛性与栴檀一样珍贵,但“宝山无伊兰”,说明佛性与伊兰一样难以获得。这是对佛性的珍贵性及难以获得的强调,也暗示了佛性具有超越物质的价值。同时,这两句也隐含了佛性与栴檀和伊兰的不同之处,即佛性具有内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栴檀和伊兰则只是外在的物质形态。
颔联“金山照毛头”,以金山喻佛性之光普照众生。这里的“毛头”并非字面意思的毛发头部,而是比喻众生的本性。金山的光芒照亮了众生的本性,使众生得以觉醒。这两句表达了佛性对于众生的重要性,也暗示了佛性的觉醒对众生的意义。
颈联“净心空室坐,妙德四方安”,进一步阐述佛性的清净和庄严。这里的“净心”指内心的清净,“空室”指禅定的境界,“妙德”指佛陀的功德。通过禅定和修行达到了内心的清净和庄严,从而使佛陀的功德得以显现。这一部分强调了禅定和修行在实现佛性中的重要性。
尾联“空生知内外,相事付阿难”则是对上文的总结和提升。这里的“空生”指对佛性的领悟,“知内外”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相事”指具体的事务或烦恼。通过领悟佛性,人们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将烦恼交给他人处理。这一句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和对他人的关怀。同时,也反映了佛性对于个人修行的意义,即通过领悟佛性,可以超越烦恼和执着,达到解脱的境地。
最后一句“如能达此理,无处即泥洹”,是对全文的总结。这里的“如能达此理”是指能够达到佛性领悟的境界,“无处即泥洹”则是指在这样的境界下,无论身处何处都能证得涅槃。这一句表达了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无分别、无执着的境界。同时,也体现了佛教的普遍性和包容性,即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得到解脱和安宁。
这首诗通过对佛性的诠释和表达,展现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也传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普度众生的理念。其语言简练、含义深远,是佛理诗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