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归雁》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开篇,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融合。前两句通过倒置设问的手法,对归雁北归的寻常现象提出疑问,探寻大雁归来的深层原因。

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等闲:轻易、随便。水碧沙明:《太平御览》卷六五引《湘中记》:“湘水至清,白沙如雪。”

这首诗的首句“潇湘何事等闲回?”表达了一种对大雁回归行为的惊讶和困惑。这里的“潇湘”指的是湘江一带,而“等闲”则暗示了这种返回并非偶然,而是有所期待或必然。这一句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于大雁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物行为的独特观察力和深刻的理解。

诗的第二句“水碧沙明两岸苔”,进一步描绘了潇湘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清澈的河水、明亮的沙滩以及两岸繁茂的苔藓。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美感,也为大雁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生活环境。同时,这句中的“水碧沙明”与“二十五弦弹夜月”形成了美妙的视觉和听觉对比,使得整首诗的氛围更加浓厚。

最后两句“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则通过大雁对优美环境的向往和不舍,展示了它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在这里,“二十五弦弹夜月”象征着湘江女神在明月之夜弹奏着悠扬的瑟声,而“清怨”则表达了大雁对这种美好环境的依恋和留恋。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体现了大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归雁》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大雁内心世界的刻画,表达了对生命、环境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唐代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审美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