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所谓先王之教育,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享。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原道
夫所谓先王之教育,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享。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注释:

  1. 夫所谓先王之教育,何也? - 问及先王的教育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 - 仁的体现是以广泛的爱心对待他人,义的体现是在行动中适宜、恰当。
  3.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 “由此(博爱和行动适当)而达到的,就是‘道’”。
  4.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 自给自足,不需要外界援助的,就是德行。
  5. 其文, 《诗》《书》《易》《春秋》 - 指四部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
  6. 其法, 礼乐刑政 - 指治国的法则包括礼仪、音乐、刑法、政治等。
  7. 其民, 士农工贾 - 指社会的民众阶层包括士大夫、农民、工匠、商人。
  8. 其位, 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 - 指的是社会中的各种位置关系,包括君主与臣民、父亲与儿子、老师与学生、朋友、宾客和兄弟夫妇等。
  9. 其服, 麻丝 - 指人们的衣服材质主要是麻或丝。
  10. 其居, 宫室 - 指人们的居住环境主要是房屋建筑。
  11. 其食, 粟米果蔬鱼肉 - 指人们的饮食主要是各种粮食蔬菜以及鱼肉。
  12.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说明先王之道很容易理解和实行。
  13.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 - 因此用这个原则来指导自己行事,就会顺应自然和谐吉祥。
  14. 以之为人,则爱而公 - 如果用来指导别人,就会充满爱心且公平无私。
  15. 以之为心,则和而平 - 如果用来调整自己的内心,就能平和稳定。
  16.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 “从这里(博爱与适当的行为)达到的,就是‘道’”。
  17.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 自我满足,不依赖外部条件才能获得的道德。
  18. 《诗》《书》《易》《春秋》 - 这是古代中国的四部重要典籍。
  19. 礼乐刑政 - 这四种治理方法分别是礼仪、音乐、法律和政务。
  20. 士农工贾 - 社会各阶层的人民,包括士农工商。
  21. 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 - 描述了社会中不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
  22. 其服, 麻丝 - 这里提到服饰材料主要是麻布和丝绸。
  23. 其居, 宫室 - 人们居住在宫殿和房屋里。
  24. 其食, 粟米果蔬鱼肉 - 人们的饮食主要是粮食、蔬菜和鱼肉。
  25.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说明先王的教导原则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并付诸实践。
  26.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 - 把这一道理应用到自己身上,就能顺应自然,带来吉祥。
  27. 以之为人,则爱而公 - 如果用它来引导他人,就能充满爱心且公正无私。
  28. 以之为心,则和而平 - 如果调整自己的内心,就能保持和平稳定。
  29.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 “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的,便是‘道’”。
  30.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 如果自我满足,无需依赖外部资源,这就是“道德”。
  31. 《诗》《书》《易》《春秋》 - 这四部经典文献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政治思想。
  32. 礼乐刑政 - 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框架。
  33. 士农工贾 - 这些词描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各类职业人士。
  34. 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 - 描绘了古代中国社会关系网中的各种角色和关系。
  35. 其服, 麻丝 - 描述古代中国人的服装习惯,主要是麻布和丝绸。
  36. 其居, 宫室 - 古代中国人的住所多为宫殿和房屋。
  37. 其食, 粟米果蔬鱼肉 - 古人的日常饮食以谷物、蔬菜和鱼肉为主。
  38.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说明先王之道很容易理解并能实际执行。
  39.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 - 如果将这个道理用于个人修养,就能够顺应自然并获得吉祥。
  40. 以之为人,则爱而公 - 如果用来教导别人,就能充满爱心且公正无私。
  41. 以之为心,则和而平 - 如果调整自己的内心,就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平衡。
  42.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 “从这种状态到达那里,就是‘道’”。
  43.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 如果一个人能够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并且不需要外在的帮助,那么他就具有“道德”品质。
  44. 《诗》《书》《易》《春秋》 - 古代中国的四部重要经典文献。
  45. 礼乐刑政 - 古代中国的四种主要治理手段:礼仪、音乐、法律和政务。
  46. 士农工贾 - 包括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
  47. 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 - 描述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个人关系。
  48. 其服, 麻丝 - 描述古代中国人的服装习惯,通常是麻布和丝绸。
  49. 其居, 宫室 - 古代中国人的住所通常为宫殿和房屋。
  50. 其食, 粟米果蔬鱼肉 - 描述古代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主要以粮食、蔬菜、鱼肉为主。
  51.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说明先王之道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并能被实施。
  52.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 - 如果将这些原则应用于自己,就能顺利且吉祥。
  53. 以之为人,则爱而公 - 如果用来引导他人,就能展现出对他人的关爱并公平对待他们。
  54. 以之为心,则和而平 - 如果调整自己的内心,就能保持内心的和谐与稳定。
  55.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 “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便称作‘道’”。
  56.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 如果一个人能完全依靠自己而不是依赖于外部条件,那么他具有高尚的“德性”。
  57. 《诗》《书》《易》《春秋》 -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四大支柱性文献。
  58. 礼乐刑政 - 古代中国的核心治理理念和政策工具。
  59. 士农工贾 - 包括所有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行业的人。
  60. 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 - 描述了古代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结构。
  61. 其服, 麻丝 - 描述了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服饰习惯,通常采用麻布和丝绸作为材料。
  62. 其居, 宫室 - 古代中国住宅的特点往往是高高的宫墙和宽敞的建筑。
  63. 其食, 粟米果蔬鱼肉 - 描述了古代中国人日常饮食的内容和来源,主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和鱼类。
  64.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强调先王之道和教化易于理解和实施。
  65. 是故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