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 “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原道的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 诗句: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 译文:如果君主不发布命令,他就无法成为君主;如果臣子不执行君主的命令,他就无法成为臣子。如果民众不能生产粮食、麻丝、制作器皿、流通财富等来服务他的君主,他们将会遭到惩罚。

2. 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 诗句: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 译文:现在的法律说:“必须废除君臣关系,离开父子关系,禁止相互抚养的关系”。这样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清静寂灭的境界。唉!它也许幸运地出现在三代之后没有被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和孔子所贬斥;但它也许不幸地存在于三代之前却没有得到他们的纠正。

3. 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 诗句: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 译文:帝者和王者虽然名称不同,但他们被认为是圣明的人却是一样的。夏天穿薄葛衣冬天穿厚皮衣,口渴了喝水饿了吃食物,虽然事情不同,但用来体现智慧的方式却是相同的。

4. 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 “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 诗句: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 译文:如今有人说:“为什么不回到上古时代没有战争的时候呢?”这实际上是在责怪冬天穿衣保暖的人说:“为什么不用葛布代替丝绸做衣服呢?”责备饥饿的人说“为什么不喝水来充饥呢?”《传》中说:“古代的人们希望把‘明德’传播给天下,首先治理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整顿自己的家庭;想要整顿好自己的家庭,首先修养自己的品德;想要修养自己的品德,首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意,首先真诚自己的意愿。”由此可见,古代所说的正直思想和诚实行为,都是为了有所作为。

5.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 诗句: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 译文:现在有些人只想管理好自己的心,却不关心天下国家的大事,甚至破坏国家的常法:儿子却不知道父亲是谁的孩子,臣下也不知道国君是谁的臣属,民众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侍奉君主。孔子写《春秋》,如果诸侯使用蛮夷的礼仪,那么就会像蛮夷一样受到尊重。但如果进入中原地区,就会被视为正统的华夏。经书说:“蛮夷有自己的君主,不如华夏灭亡得好!”《诗》中还说:“戎狄敢于侵略中原,荆舒因此而受惩。”现在的统治者采用蛮夷的法律,并把这些法律加在先王的教义之上,大概不会不被同化成少数民族吧!

赏析

这首诗歌深刻探讨了道德和政治秩序的问题。通过对比古代的理想政治状态(尧舜时期)和现代的政治混乱状态(三代之后),表达了对古代治国理念的推崇以及对现代法治的批判。同时指出,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中,那些试图恢复古代理想政治的人也可能因为不符合现代法律体系而被批评或排斥。这种反思反映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法律体系的冲突和调和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