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东鄙幽人,西园旧客,常陪帝子之舆,经侍天人之籍。咏绿竹于风晓,赋彤管于日夕。暑往寒来,忽矣悠哉。蓬飘梗逝,天涯海际。似还邛之寥廓,同适越之淫滞。萧索穷途,飘颻一隅。昔闻七泽,今过五湖。听菱歌兮几曲,视莲房兮几株。非邺地之宴语,异睢苑之欢娱。况复殊方别域,重瀛复嶂。虞翻则故乡寥落,许靖则生涯惆怅。感芳草之及时,惧修名之或丧。誓刬迹颍上,栖影渭阳。枕箕岫之孤石,泛磻溪之小塘。餐素实兮吸绛芳,荷为衣兮芰为裳。永洁己于丘壑,长寄心于君王。且为歌曰:芳华兮修名,奇秀兮异植。红光兮碧色,禀天地之淑丽,承雨露之沾饰。莲有藕兮藕有枝,才有用兮用有时。何当婀娜华实移,为君含香藻凤池。

《采莲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的作品。下面将结合诗作原文和历史背景,对诗句进行逐句释义:

  1. 诗句解读
  • 时有东鄙幽人,西园旧客:描述了一个宁静的古代园林,主人或客人经常陪伴帝王出行。
  • 常陪帝子之舆:指那些经常陪同帝王出游的人。
  • 经侍天人之籍:经历侍奉天地间的荣耀与责任。
  • 咏绿竹于风晓:在清晨微风中吟咏翠绿的竹子。
  • 赋彤管于日夕:在傍晚时分赋诗以表达内心情感。
  • 暑往寒来,忽矣悠哉:时光迅速流逝,令人感慨万千。
  • 蓬飘梗逝,天涯海际:比喻青春易逝,人生旅途遥远而辽阔。
  • 似还邛之寥廓,同适越之淫滞:似乎回归到了邛崃的空旷,又同赴越地的羁旅生涯。
  • 萧索穷途:形容生活或仕途上的孤独与落寞。
  • 蓬飘梗逝,天涯海际:形容人生旅途遥远而辽阔。
  • 似还邛之寥廓,同适越之淫滞:似乎回归到了邛崃的空旷,又同赴越地的羁旅生涯。
  • 萧索穷途:形容生活或仕途上的孤独与落寞。
  • 蓬飘梗逝,天涯海际:形容人生旅途遥远而辽阔。
  • 似还邛之寥廓,同适越之淫滞:似乎回归到了邛崃的空旷,又同赴越地的羁旅生涯。
  • 萧索穷途,飘颻一隅:形容生活或仕途上的孤独与落寞。
  1. 诗句赏析
  • 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通过“荷花”“卧莲”“高房”等景象描绘出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 表现了宫廷中的歌舞娱乐活动:描述了楚王闲暇之日的欢愉和丽人的妖艳之美。
  • 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通过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戏,捕捉了他们的神态和心理。
  • 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寄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和人间欢乐的喜爱和向往。
  • 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艺术修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艺术修养。
  1. 历史背景
  • 《采莲赋》的创作时间:据《采莲赋》记载,创作于南朝梁时期(502年-557年),作者为梁元帝萧绎。
  • 《采莲赋》的创作地点:创作地点位于当时的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区域。
  • 《采莲赋》的创作主题:《采莲赋》以莲为载体,通过对莲的生长、采摘、装饰等过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1. 文学价值
  • 《采莲赋》的艺术特色:《采莲赋》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精湛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了南朝时期的文人雅士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 《采莲赋》的思想内涵:《采莲赋》蕴含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 《采莲赋》的历史意义:《采莲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研究南朝时期的文化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采莲赋》不仅是一篇充满诗意和画面感的作品,更是一篇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不仅能领略到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