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织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小大,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圬者王承福传》。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圬者王承福传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
【注释】:圬,指建筑工匠。技术卑微、辛苦。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很多,但技艺精进的不多。
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注释】:听其言,指倾听王承福讲述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情况。约而尽,意思是简略地听完后,就全部明白了。问之,指通过提问了解王承福的情况。王承福姓王名承福,世代居住在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的一个农民家庭。天宝之乱发生时,他作为士兵被征召入伍,手持弓箭长达十三年,因战功获得官职和封赏,后来战争结束后回归故里,失去了土地和房产,只能靠手工艺谋生,过着贫困的生活。在市中有个房主愿意收留他,让他住在那里,并且偿还他应得的房租。根据当时房屋的价格来调整他的工资。如果有余力,就将其多余的部分分给那些无家可归、饥饿的人。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织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小大,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
【注释】:又曰:指的是王承福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粟,是庄稼生长出来的,就像布匹和丝织品一样,都是经过纺织才制成的。其他的养生器具,都靠人的力量才能完成。然而人们不能普遍做到这些,因此应该各自努力,互相帮助,才能共同生存。君王管理百姓的生活,百官负责执行国君的法令。职位大小不同,能力有限,就像器皿一样。吃饭休息的时候懈怠了工作,一定会遭受天灾的惩罚,因此我不能够一天放下工具去玩耍。做镘容易,但是要付出力气才能做好,而且确实能够取得成效,得到报酬,虽然很辛苦,也没有遗憾,我心里很安定。力气容易变强,但是能够取得成效,心里却很难变强,拥有智慧却不一定能够成功。使用力气的人被他人役使,用心的人让别人为自己做事。这也是他们应该做的,我只是选择那些容易做而又没有遗憾的事情来做而已。
这首诗通过对圬者王承福的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的勤劳和智慧。诗中通过王承福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诗中的“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等句子,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追求。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