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檄文,主题是批评当时的朝政和官场的腐败现象。诗中通过对比古人的高尚品质和当前官场的黑暗面,强调了选拔贤才和改善政治环境的重要性。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译文:
-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后廿九日”指的是作者再次向宰相上书的时间,即在29日后的某天。”复上”表示再次上呈。
译文:我(柳宗元)在29日后再次上书给宰相。
-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
“今阁下”指当前的宰相或辅佐大臣。”为辅相”意指担任辅助国家的重要职务。”亦近耳”意味着这些大臣现在离你(柳宗元)并不遥远。
译文:现在的宰相或辅佐大臣离您并不遥远。
- 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
此部分讨论的是人才选拔的问题。”天下”代指整个国家。”贤才”指的是品德出众的人才。”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则是指那些心怀不轨、行为邪恶的人。”宾贡”在这里指的是外邦的朝贡。
译文:天下的贤良人才,难道全部被提拔重用了吗?那些心怀叵测、行为不端的小人,难道全部被清除了吗?全国范围内难道没有一点忧虑吗?九夷八蛮居住在边疆之外的人,难道全部被接纳为朝贡国吗?
- 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
这里讨论的是自然灾害和异象的出现。”天灾时变”指的是自然灾害和时世的变迁变化。”昆虫草木之妖”指的是自然界中昆虫和小草树木出现的异常现象。
译文:自然灾难和时世的变化,以及昆虫和小草树木的异常现象,难道全部都消失殆尽了吗?
- 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
这部分讨论的是国家的治理和文化的发展。”礼乐刑政教化之具”指的是古代用来治国的各种制度和文化教育手段。”风俗”指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习俗。”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指的是动植物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
译文:世界上所谓的礼仪、音乐、刑法、政治、教化等治理国家的工具,难道全部都得到了完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习俗,难道全部都很敦厚?动植物所受到的雨露滋润,难道全部都恰到好处?
- 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最后一部分讨论的是君主对臣子的期望和提拔。”休征嘉瑞”指的是吉祥的征兆和美好的事物。”麟凤龟龙之属”指的是传说中的吉祥生物。”所求进见之士”指的是有才能的人。”百执事”指的是各种官员。”所陈说”指的是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周公吐哺握发”是周公旦为了招揽贤士而放弃吃饭的故事。”引而进之”是引导并提拔他们的意思。”察其所以而去就之”意思是观察他们的能力和动机,决定是否录用或者推荐。
译文:吉祥的征兆和美好的事物,难道全都已经出现了吗?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人,虽然他们不足以期望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但与所有官员相比,难道他们的地位不高吗?他们提出的建议或意见,难道完全没有用处吗?现在我虽然没有能力像周公那样亲自接待贤人,但也应当引进并提拔他们,观察他们的动机和能力,来决定是否给予机会,而不是默默无言。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柳宗元对于朝廷现状的不满和改革的期望。他批评了当时政治上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不正,同时表达了自己希望为国家选拔更多优秀人才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