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与公迫视熟察,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以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不知精意有所召耶?将尤物有所归耶?孰不为而来耶?必有以也。
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噫!是石也,千百载后散在天壤之内,转徙隐见,谁复知之?欲使将来与我同好者,睹斯石,览斯文,知公嗜石之自。
会昌三年五月丁丑记。
古石奇情,品石悟道
“尝与公迫视熟察”,这四字如同一记清脆的钟声,唤醒了对太湖石的无限遐想。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用他深邃的眼光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描绘出一幅幅太湖石的生动画面。他不仅记录了这些石头的大小、形状,甚至将它们分为四个等级,每级又细分为上、中、下,刻有清晰的标识——“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方式,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石头上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厚重。
最打动人的是他对太湖石的情感寄托:“不知何以至此。”这句感慨,透露出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共鸣,让读者不禁沉思:这些历经沧桑的石头,究竟承载着什么样的故事?它们为何能触动人心?
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不仅描述了太湖石的美,还传达了一种文化内涵。他说:“必有以也。”这句话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了古人赏石背后的哲学思考和文化追求。赏石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一种感悟。
在会昌三年五月丁丑日,这篇散文被记下了。那一天,或许也是太湖石与白居易缘分的起点。如今,我们依然能在这份珍贵的文献中感受到那份与石头相伴的宁静与思索,那份穿越千年的对话与共鸣。
《太湖石记》不仅是一篇赏石的指南,更像是一部哲思录,它教会我们如何去欣赏那些平凡中蕴含不凡之美的事物。正如白居易所说:“精意有所召耶?”也许正是这种不经意间的呼唤,让太湖石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让我们得以在尘世间找到一丝慰藉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