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将来。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人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详焉。然今之所陈,务裨学者。
书谱序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将来。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人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详焉。然今之所陈,务裨学者。
译文:
书法谱序
代代相传的羲之和子敬关于笔势的论述共十章,文字鄙陋内容空泛,思想偏颇言辞拙劣,详细研究这些内容,实在是不符合王右军(王羲之)的风格。况且王右军地位尊贵才华出众,他的书法清新雅致,他的作品至今依然流传,我们观察书法作品时,即使是简单的笔画、事件,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智慧。怎么能留下遗训给后代子孙,却使得他的书法风格大为改变呢?又说他和张芝一样都是学习过书法的人,这更加证明了他的荒诞不经。如果说他是汉代末期学习书法的话,那么他们的书法风格就完全没有联系了;如果确实有相同的字号,那么史书上怎么就这么安静了呢?这不是正正经经的书法理论,我们应该抛弃它。
人的心意可以表达的东西,不可能全部通过语言来描述;人们的语言虽然可以表达很多东西,但真正能够被书写下来的却很少。粗略地可以模仿出他们的风格和意境,但还不能将它们系统化。我希望借鉴《易经》的深奥道理,找到一种好的书法境界。由于我学识有限,未能达到这个境界,希望后人能继续研究提高。现在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对书法的理解上的模糊之处。这里的“执”是指书法中的笔画粗细、长短等变化;“使”是指书法中的笔画的转折、牵引等变化;“转”是指书法中的笔画的回环、盘旋等变化;“用”是指书法中笔触的起落、转折等变化。我将尝试理解并掌握这些规律,让书法艺术回归其本源,整理归纳各种书法风格,挖掘前人未曾注意的方面,启发后来者的书法实践。深入分析书法的根基,解析各个流派的发展。我希望我的书法既能简洁明了又富有内涵,既清晰可见又流畅自然。阅读我的书法作品时,读者能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时没有障碍,没有滞涩。对于那些荒谬离奇的说法和观点,我就不再过多阐述了。但我今天要阐述的内容,都是为了帮助学习书法的人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