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这首诗是《新乐府》系列中的一篇,主题是关于红线毯的制作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红线毯是一种用于铺地的织物,其特点是色彩鲜艳,质地柔软。然而,在制作过程中,人们发现成本过高,导致农民负担过重。
诗句解读:
-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描述了红线毯的制作过程。首先选取好的蚕茧并经过煮、缫等工序,然后挑选丝线进行染色,以红色和蓝色为主。
-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表示红色比蓝色更鲜艳,最终被用来制作披香殿上的地毯。
-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描述的是披香殿的规模和红线毯的尺寸,说明这条地毯足够大以至于可以铺设在殿顶。
-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描绘了红线毯的外观和质地,彩丝细腻,香气扑鼻。
-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描述了穿着红线毯的人,她们在地毯上跳舞唱歌,留下足迹。
-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与前两句形成对比,提到其他地方的地毯质地较差,不够理想。
-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指出这种红线毯的优点,它既温暖又柔软。
-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提到了宣城的太守为了制作这种地毯而努力工作。
-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描述了将成品运往宫中的过程,由于线和丝太厚重,难以卷起。
-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最后反问,宣城的太守是否知道这样的事实:一丈长的红线毯需要上千两的丝线。
-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现象的批评和讽刺,即人们为了保暖而剥夺了自己衣物的使用价值。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示了红线毯的生产细节和其背后的社会问题。诗中通过对比其他地区的地毯质量以及宣城太守的努力,突显了红线毯的独特之处和高昂的成本。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农民负担的担忧以及对物质奢华的反思。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