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气肇辟,厥初生人,树之帝王,以为司牧,是以羲农轩顼之后,尧舜禹汤之君,靡不祗畏上元,爱育黔首,干干终日,翼翼小心,驭朽索而同危,履春冰而是惧。故一物失所,若纳隍而愧之;一夫有罪,遂下车而泣之。谦德轸于责躬,忧劳切于罪己。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蟠木距于流沙,瀚海穷于丹穴,莫不鼓腹击壤,凿井耕田,致之升平,驱之仁寿。是以爱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用能享国多年,祚延长世。未有暴虐临人,克终天位者也。

隋氏往因周末,预奉缀衣,狐媚而图圣宝,胠箧以取神器。及缵承负扆,狼虎其心,始曀明两之晖,终干少阳之位。先皇大渐,侍疾禁中,遂为枭獍,便行鸩毒。祸深于莒仆,衅酷于商臣,天地难容,人神嗟愤!州吁安忍,阏伯日寻,剑阁所以怀凶,晋阳所以兴乱,甸人为罄,淫刑斯逞。夫九族既睦,唐帝阐其钦明;百世本枝,文王表其光大。况复隳坏磐石,剿绝维城,唇亡齿寒,宁止虞虢?欲其长久,其可得乎!其罪一也。

诗句

自元气肇辟,厥初生人,树之帝王,以为司牧。是以羲农轩顼之后,尧舜禹汤之君,靡不祗畏上元,爱育黔首,干干终日,翼翼小心。驭朽索而同危,履春冰而是惧。故一物失所,若纳隍而愧之;一夫有罪,遂下车而泣之。谦德轸于责躬,忧劳切于罪己。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蟠木距于流沙,瀚海穷于丹穴,莫不鼓腹击壤,凿井耕田,致之升平,驱之仁寿。是以爱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用能享国多年,祚延长世。未有暴虐临人,克终天位者也。

译文

自从天地形成以来,最初的人类诞生,他们被树立为帝王,作为社会的统治者。因此,从羲、农、轩、顼之后,尧、舜、禹、汤的君王,无不敬畏上天,爱护百姓,勤勉工作,小心翼翼。驾驭着已经腐朽的绳索仍然感到危险,踩着冰冻的土地却依然感到恐惧。一旦有东西失去位置或犯错,就好像自己犯了错一样感到惭愧;一旦有人犯罪,便立刻下车哭泣。因为谦虚而深感自责,因为忧虑和担忧自己的过失而深感自责。在天下所有人中,无论哪个角落,都有像蟠木一样扎根在沙漠,或者像大海那样延伸到深山的人,他们都通过努力来获得生活所需,并致力于使国家走向繁荣和平。因此,他们像对待父母一样地爱护,如同尊敬神明一样地尊敬,这样才能够享有长久的统治,延续国家的寿命。没有哪一次残暴的统治能够持续到天命结束。

注释

  • 自元气肇辟:从天地形成开始。
  • 厥初生人:最初诞生的人。
  • 树之帝王:将人类树立为国家的统治者。
  • 以司牧:以管理社会和民众为职责。
  • 羲农轩顼:指上古的三位贤明君主(羲、农、轩、顼)。
  • 尧舜禹汤:四位古代的圣明君王(尧、舜、禹、汤)。
  • 纳隍:古代一种丧葬仪式,将棺材放在墙边。
  • 剑阁:古代地名,这里指代某个地方。
  • 阏伯:古帝名,传说曾修好燧人氏,教民熟食。
  • 晋阳:古地名,这里可能代指某地发生叛乱的地点。
  • 唇亡齿寒:比喻利害相关,一方遭难则连带受害。
  • 虞虢:历史上的两个国家,这里可能代指两个敌对的国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治国理念和对暴政的反感。诗中通过对古代君王的描述,强调了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诗人认为,真正的君王应该像尧舜禹汤等古代圣贤一样,不仅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而且要时刻警惕和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为民父母”的理念。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暴政的强烈谴责和不满,认为这样的统治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和人民的苦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