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方: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阔胫薄柄短。永嘉中,馀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竹策:竹策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鹾簋: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
茶经·四之器
诗句释义及译文
诗句:
- 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 解释: “水方”是指一种用于盛水或其它液体的容器,本句描述这种容器是用椆木、槐树、楸树和梓树制成的,这些木材被用来制作容器的内外壁,并用漆进行了密封处理,使其能够承受一斗容量的水。
- 译文: 用水方,用椆木、槐树、楸树和梓树制成,内外涂上漆,可以容纳一斗水。
-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 解释: “漉水囊”是一种常用的盛装水的容器,它的格用生铜铸造而成,以防水渍和苔藓附着,避免产生腥臭的味道。由于长期居住山林或者隐居的人可能不会经常更换使用的物品,因此会选择用生铜制成的“漉水囊”,以避免因铜质生锈而带来的异味。
- 译文: 如果常用,可以用生铜制成的格子来包裹“漉水囊”,以防水渍和苔藓附着,保持其清香。这种布袋用青竹丝编织,再用碧色细绢缝合,还装饰有翠色的钿扣,最后用绿油布包裹以存放,直径五寸,手柄一尺五分。
- 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阔胫薄柄短。永嘉中,馀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 解释: “瓢”在古代汉语中是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这里指的是一种用于舀取液体的容器,通常用葫芦(剖开后做成)或者木头制成。杜甫在《荈赋》中提到“酌之以匏”,这里的“匏”即“瓢”,口部宽阔,腿部较宽且较短,柄部较为纤细。
- 译文: 另一种说法,瓢就是用来舀取饮料的工具,通常用葫芦或者木头制成。晋代舍人杜毓在《荈赋》中写道:“酌之以匏。”这里的匏指的就是瓢,形状像葫芦,口部宽大,腿部较窄,柄部较短。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进入瀑布山采制茶叶时遇到一位道士说:“我是丹丘子,请你在他日煮茶时剩余的茶水之余赠给我吧。”其中的牺指的是木制的勺子用来舀取茶水。
- 竹策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 解释: “竹策”是一种古代使用的竹制工具,用于搅拌或者其他用途。它可能是用桃树、柳树、蒲草或葵花木制作的,也有用柿树的心材制成的。竹策的长度为一尺,两端都用银包裹。
- 译文: 竹策可能是用桃木、柳木、蒲草或葵花木制作,长度为一尺,一端用银包裹。
- 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
- 解释: “鹾簋”是指用来盛放盐的器具,可能是陶瓷制品。根据描述,它的圆径为四寸。当它合拢的时候像一个瓶子或者一个酒樽,可以用来存放盐花。其制作材料是瓷土,外形可能是合起来的圆柱体,或者像瓶子或酒樽一样的形状,用来存储盐粒。此外,它的制作材料也可能是竹子,长四寸一分为二,宽九分。这里的“揭”字是指制作工具。
- 译文: 鹾簋是一种用于盛放盐的器皿,可能是由瓷器制成的,其直径为四寸。当它闭合时像一个瓶子或者一个酒樽,可用于存放盐粒。它的制作方式可能是用瓷土制成,其长为四寸一分,宽为九分。其中“揭”是指制作时所使用的工具。
- 其竹策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 解释: 竹策可能是用桃树、柳树、蒲草或葵花木制作的,也有可能是用柿树心材制成的。竹策的长度为一尺,两端都被用银包裹着。
- 译文: 竹策可能是用桃木、柳树、蒲草或葵花木制作的,长度为一尺,两端都用银包裹。
- 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宽九分。揭,策也。
- 解释: 鹾簋可能是由瓷器制成的瓷器,其直径为四寸。当它合拢时像一个瓶子或者一个酒樽,可以用来存放盐粒。此外,它的制作材料可能是竹子,长度为四寸,宽度九分。这里的“揭”是指制作工具。
- 译文: 鹾簋是一种用于盛放盐的器具,可能是由瓷器制成的,其直径为四寸。当它合拢时像一个瓶子或酒樽,可用以盛放盐粒。它的制作材料可能是竹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其中“揭”是指制作时的竹器工具。
- 其竹策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 解释: 竹策可能是用桃树、柳树、蒲草或葵花木质地制作的,也可能是用柿树的心材制成的。竹策的长度为一尺,两端都被银包裹着。
- 译文: 竹策可能是用桃木、柳木、蒲草或葵花木制作的或用柿树的心材制作的,长度为一尺一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