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注释】

封建论:主张分封制。

安:安定,治理。

理:治理。

贤者:有才能的人。

不肖者:无能的人。

继世:指继承父位。

理:治理。

上果贤乎:上位的君主果真贤明吗?

下果不肖乎:下位的臣民果真不贤能吗?

生人:百姓。

理乱未可知:社会政治状况的好坏是难以预料的。

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

世大夫:世代为官的贵族官僚。

尽其封略:占有和扩大自己的疆土。

圣贤:圣明的君子与有才德的人。

势也:形势所趋,不得已而为之。

【赏析】

这是一篇论证封建制度的文章。作者从“天下之道”出发,指出天下的治理之道在于得到贤人的辅佐。然后说明,如果让贤人居于上位,不贤之徒居于下位,这样天下就能得以治理。但是,如果实行封建制度,那么国家就不得不依赖世代为官的贵族官僚,这就使得国家的长治久安无法保证。最后,作者说:“岂圣人之意哉!吾固曰:‘非圣人之意,势也!’”。意思是说,这种制度并非出于圣人的本意,只是形势所迫而不得不采用。

文章从历史事实中得出了封建制度是大势所趋的结论。作者通过分析历代帝王、诸侯、卿相、大夫等不同身份者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得出结论:这些身份者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并不大。因此,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依靠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干的人来担任国家的最高领导职务。这就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必然性所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