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诗句: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译文:
汉朝拥有天下,纠正了秦朝的暴政,遵循了周朝的制度,划分天下而设立诸侯宗子,分封功臣。几年之内,国家忙于奔波救治灾荒,困守在平城,受到流箭的伤害,国家逐渐衰败无法救济的有三千年的历史。后来是谋臣献策,导致国家分裂自己守护。然而封建制度的开始,郡和国的比率为一半,有时候就有反叛的诸侯国却没有反叛的郡,秦朝制度的优点也因此得以体现。继承汉朝而称帝的人,虽然历代都可以知道。
赏析:
这首诗讨论了封建制度和郡县制的优劣。诗人首先肯定了汉朝建立封建制度,纠正了秦朝的暴政,遵循了周朝的制度,这是对历史的尊重。然后,他批评了唐朝建立州县制,但仍然有桀猾的叛乱发生,说明这种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认为封建制度的优势在于能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而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不能解决兵变的问题。最后,他指出周朝的事迹可以验证这个观点。
注释:
- 汉有天下 - 汉朝拥有整个天下。
- 矫秦之枉 - 纠正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 徇周之制 - 遵循了周朝的治国制度。
- 剖海内而立宗子 - 分封诸侯宗子。
- 封功臣 - 分封有功的大臣。
- 数年之间 - 几年的时间。
- 奔命扶伤之不暇 - 忙于奔走救治国家的灾难。
- 困平城 - 被围困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 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 - 失败的原因是在于军队而不是地方。
- 或曰 - 有人说。
- 封建者 - 指实行封建制度的朝代。
- 守宰 - 地方官员或太守。
- 列侯骄盈 - 指那些骄傲奢侈的列侯。
- 黩货事戎 - 滥用财物,对外发动战争。
- 大凡乱国多,理国寡 - 大体上动乱的国家多,治理好的国家少。
- 侯伯不得变其政 - 诸侯王不得改变他们的政治制度。
- 天子不得变其君 - 天子不得改变他们的君主。
- 私土子人 - 私人占有土地和人民。
- 百不有一 - 几乎不可能做到。
- 失在于制 - 失败的原因在于制度本身。
- 周事然也 - 就像周朝一样。
这首诗通过对封建制度和郡县制的比较,展现了对历史传统的尊重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