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诗句:天地果无初乎?生人果有初乎?
译文:天地果真没有最初的状态吗?人类真的有一个最初的开始吗?
注释:此句提出一个问题,即天地和人类是否有一个共同的开端。这是对“原始状态”的探讨。
赏析:这两句诗以反问的形式提出了关于世界起源的问题,表达了对于世界本源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天地与人类的起源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哲学和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石之一。通过这种设问的方式,诗人引导读者思考世界的本源和本质,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宇宙秩序的敬畏和尊重。
诗句:不初,无以有封建。
译文:如果不从最初的阶段开始,就无法建立封建制度。
注释:此句表明了封建制度是建立在某种特定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一个初始的阶段,就无法形成封建制度的根基。这是对封建制度起源和发展过程的一种解释。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封建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需要基于一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封建制度作为一种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其存在和运行依赖于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通过强调这一点,诗人展示了对封建制度的深入理解,并揭示了其形成和发展的复杂性。这体现了古人对于社会结构和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展示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洞见。
诗句: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
译文:在最初的阶段,世界充满了各种生物,草木丛生,鹿和猪等动物生活得杂乱无序,人们无法与之搏斗或捕食,而且他们没有毛发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注释:这句描述了世界最初的面貌,包括各种生物的状态及其生存环境。这是对世界最初状态的具体描述,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但秩序混乱的世界。
赏析:这一句通过描绘了一个充满生命力但又缺乏组织和秩序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初期状态的独特见解。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的观察力,也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早期状态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对这一阶段的描绘,诗人揭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时也暗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这种深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关注和期待。
诗句: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
译文:因此,最近的居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群体,当群体中的成员增多,争斗就必然增大,只有当争斗扩大到一定程度才有军队和道德的出现。
注释:这句阐述了群体形成后的变化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争斗和道德的发展。
赏析:这两句诗进一步解释了封建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首先,指出了随着居民数量的增加,群体中的争斗也会随之增大。接着,提到了争斗的增大导致了军队的产生和道德的发展。这表明了封建制度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它还涉及到社会治理、军事力量和道德规范等方面。通过这两句诗,诗人展示了封建制度是如何在不断的争斗和社会变迁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描述方式使得封建制度的历史发展更加生动而具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理解,以及对历史进程的敏锐观察。
诗句: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
译文:还有更大的群体领袖聚集在一起,这些群体领袖又去听从命令,以此来安抚他们的下属。
注释:这句描述了封建社会中权力结构的变化和领导者的角色。
赏析: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权力运作。首先,指出了随着群体规模的增长,群体中的领导者角色逐渐凸显出来。这些领导者不仅是群体的领导者,还承担着安抚下属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这种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权力的集中与分散,以及领导者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句诗,诗人展示了封建制度下权力结构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这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深刻洞察,也展示了他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独到理解。这种描述方式使得封建社会的权力运作更加立体和生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同时,这也显示了古代文学家在描述社会现象时的高度敏感性和独特见解。
诗句: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译文:因此,有了诸侯的地位,那么争斗就更大了。
注释:这句描述了封建社会中诸侯地位带来的争斗加剧。
赏析: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封建社会中争斗的加剧。随着社会地位的提升,人们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和复杂。这种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所带来的压力和冲突,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内在矛盾的深刻认识。通过这两句诗,诗人展示了封建社会中权力斗争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这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深刻洞察,也展示了他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独到理解。这种描述方式使得封建社会的权力运作更加立体和生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同时,这也显示了古代文学家在描述社会现象时的高度敏感性和独特领悟。
诗句: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
译文:而且那些拥有较大德行的人成为了诸侯,他们也去听从命令,以此来确保自己的领土安全。
注释:这句描述了封建社会中德行对权力的影响以及诸侯们如何维护自己的领土安全。
赏析: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封建社会中德行与权力的关系。首先,指出了德行较大的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些人不仅拥有较高的声望和权威,还被赋予了保护和管理自己领土的责任和责任。这种行为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德行的重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的体现。通过这两句诗,诗人展示了德行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德行重要性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对封建社会中权力运作和社会结构的理解。这种描述方式使得封建社会的权力运行更加复杂多样且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
诗句: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译文:因此,出现了方伯、连帅这样的高级军官,他们的争斗就更加大了。
注释:这句描述了封建社会中高级军官权力的增加及其带来的争斗加剧。
注释:此句描述了封建社会中高级官员的权力增加及其带来的争斗加剧。
诗句: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
译文:德行极大的方伯、连帅之类的高级指挥官也去听从命令,以此来安抚他们手下的人。这样,天下就会统一了。
注释:这句描述了封建社会中各级官员之间权力的分配及统一局面的到来。
译文:于是有了郡县大夫,就会有人来争夺它。
注释:这句描述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历史背景及其带来的好处。
译文:《封建论》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政论文明。这篇文章以周朝与秦朝为例,分析“制”与“治”的关系。文章认为,制度的优劣与治理的优劣相互影响,不能单独判断,而要考虑时代的变化和人物的能力。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将有事于四方。”岂若吾子之言为近!是吾子之志有余而功不足也。然则孰为近?曰:有 初为近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