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夫素秋开律,碧沼凝光,引泾渭之馀润,萦咫尺之方塘。竹分丛而合响,草异色而同芳。徘徊踯躅,淹留自足。叠风纹兮连复连,折回流兮曲复曲。映垂兰而转翠,翻轻苔而动绿。牵狭镜兮数寻,泛芥舟而已沈。涌菱花于岸腹,擘莲影于波心。减微涓而顿浅,足一滴而还深。于时景落池滨,雾黯疏筠:舒卷澄霞彩,高低碎月轮;露宿鸟之全翮,隐游鱼之半鳞。岸随年而或故,流与日而终新。虽有惭于溟渤,亦足莹乎心神。
【注释】若夫:犹言“至于”;素秋:深秋;开律:指秋天的规律,指秋天的节令;碧沼凝光:绿水映日,波光粼粼;泾渭之馀润:指汉文帝时河泾二水的灌溉;咫尺:极近;竹分丛而合响,草异色而同芳:指竹林中竹子参天,草间各种花草争奇斗艳,各有各的特色;徘徊踯躅:形容人在欣赏美景时的情态;萦:环绕;叠风纹兮连复连:指风吹过水面后形成涟漪重叠,像层层的纹路;折回流兮曲复曲:指水流曲折回旋;垂兰:即垂柳;转翠:指垂柳倒影在池面上形成的绿色;翻轻苔而动绿:指轻风拂动轻软的苔草,使其摇曳生姿,呈现出绿色的光泽;牵狭镜兮数寻,泛芥舟而已沈:用比喻手法写水中莲叶和莲花,就像手持一个狭长的镜子一样在水中漂浮,随着水波荡漾而沉浮不定;涌菱花于岸腹,擘莲影于波心:指水中的菱角花开放在岸边的水塘里,荷叶上的莲影则映在水面上;减微涓而顿浅:指小溪中的细流汇成大流,水位降低;足一滴而还深:意指即使只有一滴雨水也能使水位升高,表示即使是一点小小的好处也会让人感到满足;于时景落池滨,雾黯疏筠:此时景色已落到深秋池边,雾气昏暗了稀疏的竹影;舒卷澄霞彩,高低碎月轮:指阳光从云层中透出,照亮了整个池塘,也照出了高低不一、形状各异的月亮;露宿鸟之全翮,隐游鱼之半鳞:指鸟儿在早晨飞来露宿,鱼儿则在夜晚躲藏起来;岸随年而或故,流与日而终新:意思是说河岸一年年地变化着,流水一天天地向前流动;虽有惭于溟渤,亦足莹乎心神:尽管我惭愧于天地的浩渺,但足以让我的心志清明如镜。
【赏析】这是一篇咏物诗,描写作者在深秋时节观赏池塘美景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句“若夫素秋开律,碧沼凝光”是说到了秋天,万物开始凋零,但在这个季节里,却有一处美丽的地方——池塘。池塘里的水因为有了阳光的照射,变得清澈透明,波光粼粼。
第二句“引泾渭之馀润,萦咫尺之方塘”则是进一步描绘了这个池塘的特点。这里的“泾渭之馀润”是指汉文帝时期河泾两条河流的灌溉之水。而“咫尺之方塘”则是指这个池塘虽然不大,但却足够让人驻足观赏。
第三句“竹分丛而合响,草异色而同芳”则是在描绘池塘周围的景色。竹子挺拔向上,草丛茂密,各种各样的花草争奇斗艳,各有各的特色。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接下来的句子“徘徊踯躅,淹留自足”则是在描述作者在观赏美景时的心情。他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无法自拔,久久不愿离开。
接下来的几句“叠风纹兮连复连,折回流兮曲复曲”、“映垂兰而转翠,翻轻苔而动绿”。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池塘里的水波、风纹、垂柳等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
然后写到自己的心情:“牵狭镜兮数寻,泛芥舟而已沈。”作者将自己比作一个手持狭长的镜子在水中漂泊的人,这既是一种比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赞美。
接下来的几句“涌菱花于岸腹,擘莲影于波心”,则描绘了池塘中的菱角花和莲蓬的影子。它们在水中盛开,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
最后两句“减微涓而顿浅,足一滴而还深”则是在总结自己的观感。虽然只有一滴水就能让水位升高,但即使是一点点的小善小利也会让人感到满足和快乐。
最后一句“虽有惭于溟渤,亦足莹乎心神”则是对自己内心的总结。虽然我对天地的浩渺有所敬畏,但我的心灵已经得到了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