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丧未娸女,追谥平原懿公主,帝欲亲送葬,少府杨阜谏曰:“文皇帝宣皇后崩,陛下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备不虞也。何至孩抱赤子,可自临哉?”帝不听。
识劣难持,情偏易惑。溺此耽爱,忘彼刚克。欲为性斧,恩乃义贼。居上不思,何,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惰,阻法度之威,以尽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以相篡弑,皆由此也。夫戎则不然,上合淳德以遇其下,下惟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由如一身,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齐景公饮酒,乐,谓晏婴曰:“请子去礼。”婴对曰:“今齐国小童皆胜婴与君也。所以不敢乱者,畏礼也。故君无礼不可以使下,臣无礼不可以事上。”公乃正席。
齐景公游牛山,北临国城,流涕曰:“美哉国!如何去此而死乎?”晏婴笑,公顾曰:“寡人悲而子笑,何也?”婴对曰:“若使贤者常守此国,公何以得立耶?政应被蓑笠在乎畎亩之中,何暇哀死乎?”
解析:
- 魏明帝丧未娸女,追谥平原懿公主
译文:魏明帝曹叡的爱女平原懿公主曹淑在太和六年(232年)去世。曹叡非常悲痛,追封她为“平原懿公主”,并在首都洛阳为她建立了祭庙。
关键词:平原懿公主、曹淑、追谥、哀悼、祭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魏明帝对女儿的悲痛以及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他对女儿深厚的感情以及他对国家社稷的责任感。他认为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自己必须亲自送葬,以此来表达他对女儿的爱和对国家的责任。同时,他也意识到了礼制的重要性,他认为礼制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防止他们做出不道德的事情。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先进的。
- 欲为性斧,恩乃义贼
译文:他想用性来作为斧头,然而恩就是义的敌人。
关键词:性、恩、义、斧头、敌人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是善是恶取决于人的主观意愿,而不是客观条件。如果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他就可以成为有道德的人;反之,如果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他就会走向罪恶的道路。因此,他强调了恩德的重要性,认为恩德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罪恶,实现善行。
- 居上不思,何,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惰,阻法度之威,以尽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以相篡弑,皆由此也。夫戎则不然,上合淳德以遇其下,下惟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由如一身,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译文:处在高位而不思考国家大计,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如果只是满足现状而不愿意进一步治理,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困境;如果只追求享乐而不关心民众的生活,那么国家就会失去民心。只有那些能够与民众同心同德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
关键词:居上不思、治国、骄惰、法治、民本
赏析:
这首诗强调了领导者的责任和使命。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关注国家大事,考虑长远发展,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同时,他也强调了民众的力量和重要性。只有让民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此外,他还提倡法治和民本思想,认为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只有让法律公正、公平地执行,国家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和支持。同时,他也提醒领导者要关注民生问题,关心民众的生活,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