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三千雁,年年过故宫。

可怜江上月,偏照断根蓬。

《扬州早雁》赏析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李益以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及第,初任郑县尉,但仕途不顺。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赋予了他诗歌更多的情感深度和艺术价值。

《扬州早雁》是一首描绘江上景象的诗。首句“江上三千雁”,用数字“三千”来表现雁群之多,给人一种壮观之感。紧接着“年年过故宫”,则是在叙述每年春天,这些大雁都会飞过故宫的情景,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

“可怜江上月,偏照断根蓬”。这里的“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感叹与怜惜。江上的月亮被特别提到,可能是因为它在夜晚的景色中显得格外明亮和引人注目,而“断根蓬”则形象地描绘了那些被月光照射的芦苇,它们似乎在月光的照耀下更加凄凉和孤独。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既有宏大的自然景观,也有细腻的情感表达,体现了李益作为诗人的独特风格和深厚功力。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使其成为唐代诗歌中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扬州早雁》不仅展现了李益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审美视角,也反映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层次的艺术体验和人文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