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汉代史书,以迁、固为主,而纪传互出,表志相重,于文为烦,颇难周览。
至孝献帝,始命荀悦撮其书为编年体,依《左传》著《汉纪》三十篇。自是每代国史,皆有斯作,起自后汉,至于高齐。如张璠、孙盛、干宝、徐广、裴子野、吴均、何之元、王劭等,其所著书,或谓之春秋,或谓之纪,或谓之略,或谓之典,或谓之志。虽名各异,大抵皆依《左传》以为的准焉。
《国语》家者,其先亦出于左丘明。既为《春秋内传》,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别为《春秋外传国语》,合为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内传》,或重出而小异。然自古名儒贾逵、王肃、虞翻、韦曜之徒,并申以注释,治其章句,此亦《六经》之流,《三传》之亚也。
{ 《史记》以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
当汉代史书,以迁、固为主,而纪传互出,表志相重,于文为烦,颇难周览。至孝献帝,始命荀悦撮其书为编年体,依左传著《汉纪》三十篇。自是每代国史,皆有斯作,起自后汉,至于高齐。如张璠、孙盛、干宝、徐广、裴子野、吴均、何之元、王劭等,其所著书,或谓之春秋,或谓之纪,或谓之略,或谓之典,或谓之志。
译文:
汉朝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的史学作品最为著名,但他们的作品多采用纪传体的形式。纪传体的特点是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载,通过传记的形式来展现人物的生平事迹。这种形式使得史书内容丰富而复杂,需要读者仔细阅读才能理解。
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荀悦的人,他开始尝试将史书改写为编年体。编年体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件的方法,类似于今天的年鉴或者日历来记录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这种方法使得史书的内容变得更加简洁明了,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历史事件的脉络。
由于编年体的形式更加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从东汉到南北朝期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编年体来编写史书。例如,张璠、孙盛、干宝等人都曾使用编年体来撰写史书,他们的作品中也采用了类似《左传》的体例,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和地点进行排列。
尽管编年体在形式上更加清晰明了,但在内容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历史事件往往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仅通过时间的推移来划分这些事件并不能完全解释清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就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
赏析:
荀悦的《汉纪》是继司马迁之后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之一。他的工作极大地方便了后来的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回顾和研究。通过编年体的形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这对于理解历史的连续性和变化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编年体的形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直观、更易于理解的历史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