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语》又有《晋春秋》,记献公十七年事。《国语》云:晋羊舌肸习于春秋,悼公使传其太子。《左传》昭二年,晋韩宣子来聘,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斯则春秋之目,事匪一家。至于隐没无闻者,不可胜载。又案《竹书纪年》,其所纪事皆与《鲁春秋》同。孟子曰:“晋谓之乘,楚谓之梼杌,而鲁谓之春秋,春实一也。”然则乘与纪年、杌,其皆春秋之别名者乎!故《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逮仲尼之修《春秋》也,乃观周礼之旧法,遵鲁史之遗文;据行事,仍人道;就败以明罚,因兴以立功;假日月而定历数,藉朝聘而正礼乐;微婉其说,志晦其文;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历千载,而其书独行。
又案儒者之说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举秋以兼冬,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苟如是,则晏子、虞卿、吕氏、陆贾其书篇第,本无年月,而亦谓之春秋,盖有异于此者也。
《琐语》与《晋春秋》:春秋学的多维视角
注释:
(1)《琐语》:《琐语》是《春秋》的一种别称或解释,它可能是指那些专门探讨春秋时期琐屑小事的文章集。《晋春秋》则是记载晋献公十七年事迹的文献。
(2)《国语》:古代的一部历史记录,其中包含了晋国的历史和事件。
(3)《左传》:即《春秋左氏传》,是一部对《春秋》进行注解的著作。
(4)“周礼尽在鲁矣”:《左传》中的这句话表明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在鲁国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5)孟子:儒家思想家,其观点影响了春秋时期的学术讨论。
(6)墨子:《墨经》等作品,为春秋时期后期的重要哲学思想著作。
(7)《竹书纪年》:一种古代史书,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年代,与《鲁春秋》内容相似。
(8)孔子:春秋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对《春秋》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和完善。
(9)儒者之说:指春秋学中的各种学派对于春秋的解读和研究。
(10)《论语》: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其中包含许多关于春秋学的观点。
赏析:
《琐语》和《晋春秋》作为春秋学的一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不同角度理解春秋时期的视角。从《国语》到《左传》,再到《竹书纪年》,我们可以看到春秋学的广泛影响。特别是孟子和墨子的言论,为春秋学注入了新的思考和理论。同时,孔子的《春秋》修订工作不仅完善了春秋学的理论框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儒者们对春秋的不同见解和解读,则展示了春秋学丰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不同的学术视角,共同构成了春秋学的宏大画卷,让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伟大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