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作者恶道听途说之违理,街谈巷议之损实。观夫子长之撰《史记》也,殷、周已往,采彼家人;安国之述《阳秋》也,梁、益旧事,访诸故老。夫以刍尧鄙说,刊为竹帛正言,而辄欲与《五经》方驾,《三志》竞爽,斯亦难矣。呜呼!
逝者不作,冥漠九泉;毁誉所加,远诬千载。异辞疑事,学者宜善思之。
【译文】
所以作者厌恶听到道听途说不合道理的言论,街谈巷议损害真实情况。看孔子长年的《史记》,殷周以前的事情,采录那些平民百姓的意见;看安国述写的《阳秋》,梁益地区的旧事,向故老求证。用刍荛之民的鄙陋言论,刊为竹帛的正言,却要与《五经》等量齐观,与《三志》等同看待,这是很难做到的啊。唉!
已往的人不会作诗,他们早已死去在九泉之下了;他们的赞誉或诋毁,远在一千年前已经流传很久了。不同的说法和有疑惑的事迹,学者应该善加思考。
【注释】
- 恶:厌恶,憎恨。
- 道听途说:在路上听到的话没有经过证实就到处传说,比喻毫无根据的传闻。
- 街谈巷议:指街市上的闲谈。
- 刍尧:指刍荛之民,即草野之人。
- 刊:雕刻,这里指编订、编辑。
- 《五经》:指《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 《三志》:指《汉书·艺文志》、《后汉书·方术传》及《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所载的书目,合称“三志”。
- 冥漠:幽暗。这里是对人世的形容。
- 毁誉:毁谤和称赞。
- 异辞疑事:指不同的意见和可疑的事。
- 善思:深思熟虑。
- 逝者:死者。这里指诗人。
- 不作:不写作。
- 冥漠:幽暗。这里是对人世的形容。
- 《三志》:指《汉书·艺文志》《后汉书·方术传》及《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所载的书目,合称“三志”。
- 方驾:并列而驾。
- 《五经》:指《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 竞爽:互相争胜,这里指各不相让。
- 异辞疑事:指不同的意见和可疑的事。
- 刍荛:指草野之人,也泛指平民百姓。
【赏析】
这首诗是针对《史通》中的一篇文章而写的。该文主要讨论史书的撰写原则问题,认为史书应“唯贤是书”,不能“以一己之见乱天下之视听”,“夫以刍荛鄙说,刊为竹帛正言”,即不要轻率地将草野之言刻于竹帛之上。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开头两句是对这种观点的否定,认为人们应该多听取一些不同的言论和看法,因为历史是由各种不同意见和观点综合而成的。接着,作者又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认为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反映真实的世界。最后,他再次肯定了自己的观点,即历史应由真正的历史学家来撰写,不应该由普通百姓来随意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