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郡国之记,谱谍之书,务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读之者安可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者乎?至如“江东五俊”,始自《会稽典录》,“颍川八龙”,出于《荀氏家传》,而修晋、汉史者,皆征彼虚誉,定为实录。苟不加以研核,何以详其是非?又讹言难信,传闻多失,至如曾参杀人,不疑盗嫂,翟义不死,诸葛犹存,此皆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倘无明白,其谁曰不然。故蜀相薨于渭滨,《晋书》称呕血而死;魏君崩于马圈,《齐史》云中矢而亡;沈炯骂书,河北以为王伟;魏收草檄,关西谓之邢邵。夫同说一事,而分为两家,盖言之者彼此有殊,故书之者是非无定。
况古今路阻,视听壤隔,谈者或以前为后,或以有为无,泾、渭一乱,莫之能辨。而后来穿凿,喜出异同,不凭国史,别讯流俗。及其记事也,则有师旷将轩辕并世,公明与方朔同时;尧有八眉,夔唯一足;乌白马角,救燕丹而免祸;犬吠鸡鸣,逐刘安以高蹈。此之乖滥,往往有旃。
诗句
1. “夫郡国之记,谱谍之书”
- 解释: “郡国”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单位,“谱谍”则是指记载历史的书籍。这句话意味着这些记载往往是为了彰显地方的荣耀和家族的声望。
- 关键词注释: “郡国”指代古代地方行政单位,“谱谍”指记录历史的书籍。
- 赏析: 这里体现了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特点,即强调地方的荣耀和家族的声望。这种书写方式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但也存在一些主观性和夸大其词的问题。
2. “务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
- 解释: 这两句强调了编写史书时追求展示地区荣耀和个人家族荣誉的心态。
- 关键词注释: “州里”意为地区,“氏族”通常指家族。
- 赏析: 这句话揭示了当时史书编写者的一种动机,即通过展示地区的荣耀和家族的声望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名誉。这种行为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也可能导致史书内容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译文
夫郡国之记,谱谍之书务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读之者安可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者乎?至如“江东五俊”,始自《会稽典录》,“颍川八龙”,出于《荀氏家传》。而修晋、汉史者,皆征彼虚誉,定为实录。苟不加以研核,何以详其是非?又讹言难信,传闻多失,至如曾参杀人,不疑盗嫂,翟义不死,诸葛犹存,此皆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倘无明白,其谁曰不然。故蜀相薨于渭滨,《晋书》称呕血而死;魏君崩于马圈,《齐史》云中矢而亡;沈炯骂书,河北以为王伟;魏收草檄,关西谓之邢邵。夫同说一事,而分为两家,盖言之者彼此有殊,故书之者是非无定。况古今路阻,视听壤隔,谈者或以前为后,或以有为无,泾、渭一乱,莫之能辨。而后来穿凿,喜出异同,不凭国史,别讯流俗。及其记事也,则有师旷将轩辕并世,公明与方朔同时;尧有八眉,夔唯一足;乌白马角,救燕丹而免祸;犬吠鸡鸣,逐刘安以高蹈。此之乖滥,往往有旃。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史书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史书写作的一些看法和态度。作者指出,史书在撰写时往往过分强调地区荣耀和家族声望,导致史书内容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这种现象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史书的书写方式。
诗中的一些例子也揭示了当时史书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将不同时间的事件混淆在一起进行描述,或者将一些虚构的故事当作事实记录下来。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史书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也给读者带来了困惑和误解。
这首诗通过对史书的描述和分析,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史书写作的一些看法和态度。它提醒我们,在阅读史书时需要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史书编写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