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国有否泰,世有污隆,作者形言,本无定准。故观猗与之颂,而验有殷方兴;睹《鱼藻》之刺,而知宗周将殒。至于近代则不然。夫谈主上之圣明,则君尽三、五;述宰相之英伟,则人皆二八。国止方隅,而言并吞六合;福不盈{此目},而称感致百灵。虽人事屡改,而文理无易,故善之与恶,其说不殊,欲令观者,畴为准的?此所谓一概也。
于是考兹五失,以寻文义,虽事皆形似,而言必凭虚。夫镂冰为璧,不可得而用也;画地为饼,不可得而食也。是以行之于世,则上下相蒙;传之于后,则示人不信。而世之作者,恒不之察,聚彼虚说,编而次之,创自起居,成于国史,连章疏录,一字无废,非复史书,更成文集。
若乃历选众作,求其秽累,王沈、鱼豢,是其甚焉;裴子野、何之元,抑其次也。陈寿、干宝,颇从简约,犹时载浮讹,罔尽机要。唯王劭撰《齐》、《隋》二史,其所取也,文皆诣实,理多可信,至于悠悠饰词,皆不之取。此实得去邪从正之理,捐华摭实之义也。
诗句
夫国有否泰,世有污隆,作者形言,本无定准。
译文:国家有兴盛和衰败,世界也有繁荣和衰落,作者的言论表达,并没有固定的标准。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世事的无常和多变,以及作者在表述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作者言论表达的无奈和困惑。
诗句
故观猗与之颂,而验有殷方兴;睹《鱼藻》之刺,而知宗周将殒。
译文:因此观察了伊尹的颂词,就可以看出商朝将会崛起;看到了《鱼藻》的讽刺,就知道周朝将要灭亡。
注释:这句话表明了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观察来了解国家兴衰的道理。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政治观念,即通过历史事件来预测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诗句
至于近代则不然。
译文:然而在近代却并非如此。
注释: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近代社会的看法,认为其与古代不同。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诗句
谈主上之圣明,则君尽三、五;述宰相之英伟,则人皆二八。
译文:谈论君主的圣明,那么君主就像三五个;叙述宰相的英伟,那么人们就像二八佳人。
注释: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君主和宰相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期望和赞美之情。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权力的渴望和对贤能人才的重视。
诗句
国止方隅,而言并吞六合;福不盈{此目},而称感致百灵。
译文:国土局限于一方,却要并吞整个天地;福泽不盈满这个眼睛(指眼睛),但声称能够感通百兽神灵。
注释:这句话描绘了国家的野心和统治者的自负。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批评和讽刺。
诗句
虽人事屡改,而文理无易,故善之与恶,其说不殊。
译文:虽然人事不断更迭,但是文章的逻辑并不改变,所以善良的与邪恶的说法没有区别。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复杂性和善恶难辨的观点。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困境,是作者对人类本质的思考。
诗句
欲令观者,畴为准的?此所谓一概也。
译文:想要让读者参考,那他们就没有标准可言了。这就是所谓的一概而论。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统一标准的追求和对多样性的排斥。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即追求统一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