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词寡者,出一言而已周。才芜者,资数句而方浃。案《左传》称绛父论甲子,隐言于赵孟;班《书》述楚老哭龚生,莫识其名氏。苟举斯一事,则触类可知。至嵇康、皇甫谧撰《高士记》,各为二叟立传,全采左、班之录,而其传论云:“二叟隐德容身,不求名利,避远乱害,安于贱役。”夫探揣古意,而广足新言,此犹子建之咏三良,延年之歌秋妇。至于临穴泪下,闺中长叹,虽语多本传,而事无异说。盖凫胫虽短,续之则悲;史文虽约,增之反累。加减前哲,岂容易哉!
昔夫子断唐、虞以下迄于周,剪截浮词,撮其机要。故帝王之道,坦然明白。
嗟乎!自去圣日远,史籍逾多,得失是非,孰能刊定?假有才堪厘革,而以人废言,此绕朝所谓“勿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者也。
《史记·内篇·浮词第二十一》是司马迁所著的一篇作品,主要讲述了他在编撰《史记》时对史书中浮词的批判和清理。以下是这首诗的内容:
史通·内篇·浮词第二十一:
夫词寡者,出一言而已周;
才芜者,资数句而方浃。
案《左传》称绛父论甲子,隐言于赵孟;
班《书》述楚老哭龚生,莫识其名氏。
苟举斯一事,则触类可知。
至嵇康、皇甫谧撰《高士记》,各为二叟立传,全采左、班之录,
而其传论云:“二叟隐德容身,不求名利,避远乱害,安于贱役。”
夫探揣古意,而广足新言,此犹子建之咏三良,延年之歌秋妇。
至于临穴泪下,闺中长叹,虽语多本传,而事无异说。
盖凫胫虽短,续之则悲;史文虽约,增之反累。加减前哲,岂容易哉!
昔夫子断唐、虞以下迄于周,剪截浮词,撮其机要。
故帝王之道,坦然明白。
嗟乎!自去圣日远,史籍逾多,得失是非,孰能刊定?
假有才堪厘革,而以人废言,此绕朝所谓“勿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者也。
注释:
- 夫: 表示开头,意为“话说”。
- 词寡: 指言辞简短。
- 资: 凭借,依靠。
- 周: 完整或充分。
- 才芜: 才能不突出。
- 案: 查看,查阅。
- 《左传》: 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
- 班: 班固字仲升,东汉史学家。
- 高士传: 即《高士传》,《汉书》中的传记集。
- 二叟: 两位隐士。
- 隐德容身: 隐藏自己的德行,安然处世。
- 不求名利: 不追求名誉利禄。
- 避远乱害: 躲避战争动乱。
- 安于贱役: 乐于从事卑贱的工作。
- 探揣古意: 探寻古人的真实意图。
- 增减: 增加或减少。
- 减前哲: 减少前人的智慧。
- 去圣: 古代圣人。
- 史籍: 史书典籍。
- 刊定: 确定并记载。
- 才堪: 有才能的人。
- 厘革: 修改和改变。
- 绕朝: 战国初期魏国大臣,后被齐国所灭,他感叹自己不能为国效力。
赏析: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史记》编写过程中对于史书中浮词现象的批评与反思。他认为历史文献应该简洁明了,不应该因为篇幅限制而牺牲了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文章通过举例说明,指出了一些作者在叙述事件时过于简略或者过分夸张,导致读者难以完全理解历史真相。同时,司马迁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深厚学识和严谨态度的学者,才能在史书中留下不朽的文字。
文章最后提到“自去圣日远,史籍逾多”,反映出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历史文献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对于那些能够辨别真伪、删改浮词的历史著作,人们更是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们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工具。因此,司马迁在这篇文章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提醒后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应该注重史料的选择和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