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古之记事也,或先经张本,或后传终言,分布虽疏,错综逾密。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是以《齐史》之论魏收,良直邪曲,三说各异;《周书》之评太祖,宽仁好杀,二理不同。非惟言无准的,固亦事成首鼠者矣。夫人有一言,而史辞再三,良以好发芜音,不求谠理,而言之反覆,观者惑焉。

亦有开国承家,美恶昭露,皎如星汉,非靡沮所移,而轻事尘点,曲加粉饰。

求诸近史,此类尤多。如《魏书》称登国以鸟名官,则云“好尚淳朴,远师少皞”;述道武结婚蕃落,则曰“招携荒服,追慕汉高”。自余所说,多类如此。案魏氏始兴边朔,少识典、坟;作俪蛮夷,抑惟秦、晋。而鸟官创置,岂关郯子之言?

髦头而偶,奚假奉春之策?奢言无限,何其厚颜!又《周史》称元行恭因齐灭得回,庾信赠其诗曰:“虢亡垂棘反,齐平宝鼎归。”陈周弘正来聘,在馆赠韦敻诗曰:“德星犹未动,直车讵肯来?”其为信、弘正所重如此。夫文以害意,自古而然,拟非其伦,由来尚矣。必以庾、周所作,皆为实录,则其所褒贬,非止一人,咸宜取其指归,何止采其四句而已?若乃题目不定,首尾相违,则百药、德棻是也;心挟爱憎,词多出没,则魏收、牛弘是也。斯皆鉴裁非远,智识不周,而轻弄笔端,肆情高下。故弥缝虽洽,而厥迹更彰,取惑无知,见嗤有识。

诗句输出:盖古人记事,先张本而后终言,虽分布稍疏,但错综愈密。今人记事则不然,隔卷异篇,遽相矛盾;连行接句,顿成乖角。是以《齐史》论魏收,良直邪曲,三说各异,《周书》评太祖,宽仁好杀,二理不同。非惟言无准的,固亦事成首鼠者矣。夫人一言,而史辞再三,良以好发芜音,不求谠理,而言之反覆,观者惑焉。

译文: 古人在叙述事情时,往往先提出背景或目的,再详细描述经过和结果,虽然他们的叙述方式可能显得不那么连贯,但整体上却更加丰富和复杂。相比之下,现代人的记述往往跳过背景介绍,直接进入事件本身,这样的差异导致历史记载中出现很多相互矛盾的情况。如《魏书》提到北魏的官制,却称之为“好尚淳朴,远师少皞”,这与道武帝娶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女儿结婚并推崇汉文化的行为大相径庭。这种对事实的扭曲和夸大,使得史书失去了其原本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注释: 1. 盖古人记事:指古人在记录历史事件时,往往先设定一个基本框架或目的,然后再详细叙述事件的经过和结果。这种方式使得叙述内容更系统、更全面,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事件的整体脉络。2. 先张本后终言:指古人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往往先设定一个基本的背景或条件,然后再详细叙述事件的经过。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历史事件的描述更为完整,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景和原因。3. 虽有余音足句:指虽然古人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有时会使用一些多余的语言来强调某个观点,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主要观点表达。4. 伊、惟、夫、盖:指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或助词,用于引导句子或表示强调。5. 焉、哉、矣、兮:指古代汉语中的四个语气词,用于帮助表达语气或停顿。6. 去之则言语不足:指去掉这些虚词或助词后,可能会使句子变得不流畅或意义不明确。7. 求诸近史:指查阅近期的历史书籍或文献。8. 自余所说:指除了以上提到的情况外,还有其他类似的记载或观点。9. 案魏氏始兴边朔:指根据魏朝开始对外扩张边疆的历史来看。10. 鸟官创置:指古代的一种官员制度,即以鸟类命名官职。11. 奢言无限:指说话夸张到无法控制的程度。12. 必以庾、周所作:指认为庾信和周弘正的作品都是真实无误的记录。13. 百药、德棻是也:指百药和德棻在史书中的评价和记载。14. 心挟爱憎:指作者内心带有情感倾向。15. 取惑无知:指被无知的人所迷惑。16. 斯皆鉴裁非远:指这些人在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时的眼光不够深远。17. 智识不周:指他们的智慧和见识有限。18. 而轻弄笔端:指他们轻率地玩弄文字技巧。19. 肆情高下:指他们在评价时故意抬高或贬低某一方面的内容。20. 弥缝虽洽:指虽然修补得当,但仍有些地方需要改进。21. 厥迹更彰:指这种做法使得错误更加明显。22. 取惑无知:指这种做法让没有知识的人受到误导。23. 见嗤有识:指这种做法被有识之士所嗤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