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魏初称制,即有史臣,杂取他官,不恒厥职。故如崔浩、高闾之徒,唯知著述,而未列名号。其后始于秘书置著作局,正郎二人,佐郎四人。其佐三史者,不过一二而已。普泰以来,三史稍替,别置修史局,其职有六人。

当代都之时,史臣每上奉王言,下询国俗,兼取工于翻译者,来直史曹。及洛京之末,朝议又以为国史当专任代人,不宜归之汉士。于是以谷纂、山伟更主文籍。凡经二十余年,其事缺而不载。斯盖犹秉夷礼,有互乡之风者焉。

高齐及周,迄于隋氏,其史官以大臣统领者,谓之监修。国史自领,则近循魏代,远效江南,参杂其间,变通而已。

唯周建六官,改著作之正郎为上士,佐郎为下士,名谥虽易,而班秩不殊。

如魏收之擅名河朔,柳虬之独步关右,王劭、魏澹展效于开皇之朝,诸葛颖、刘炫宣功于大业之世,亦各一时也。

《史通·外篇·史官建置第一》是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创作的一篇关于史官制度的论文。在这篇作品中,刘知几详细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演变和特点,包括史官的职责、选拔标准以及历史记录的重要性等方面。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读:

  1. 原文: 元魏初称制,即有史臣,杂取他官,不恒厥职。故如崔浩、高闾之徒,唯知著述,而未列名号。其后始于秘书置著作局,正郎二人,佐郎四人。其佐三史者,不过一二而已。普泰以来,三史稍替,别置修史局,其职有六人。
  2. 译文: 北魏初期,皇帝开始设立史官,但这些人并不固定其职务。例如崔浩和高闾等人,只知道撰写史书而没有署名。后来在秘书省设立了著作局,由两人担任正郎,四人担任佐郎。负责撰写《史记》、《汉书》、《后汉书》的史官,只有一二人在职责上。从普泰年间开始,这三部史书逐渐被取代了,另外设立了修史局,其成员有六人。
  3. 关键词: 1. 元魏:指北魏时期;2. 史臣:古代负责编写史书的人;3. 著述:撰写史书;4. 名号:署名;5. 秘书省:古代政府机构;6. 著作局:专门负责编写史书的机构;7. 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8. 修史局:负责修订前一部史书的机构;9. 普泰:指北齐时期。
  4. 注释: 1. 元魏(4世纪中叶至5世纪初),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建立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2. 史臣:古代负责编写史书的人;3. 著述:撰写史书;4. 名号:署名;5. 秘书省:古代政府机构,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国家的重要文献和档案;6. 著作局:专门负责编写史书的机构;7. 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三部编年体史书;8. 修史局:负责修订前一部史书的机构;9. 普泰:指北齐时期。
  5.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北魏时期史官制度的变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史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史官制度,反映了古代历史编纂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历史记录对于后世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通过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以及其对历史学研究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