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后坐窦氏事,卒于洛阳狱,书颇散乱,莫能综理。其妹曹大家,博学能属文,奉诏校叙。又选高才郎马融等十人,从大家受读。其八表乃《天文志》等,犹未克成,多是待诏东观马续所作。而《古今人表》尤不类本书。
始自汉末,迄乎陈世,为其注解者凡三十五家,至于专门受业,遂与《五经》相亚。
初,汉献帝以固书文繁难省,乃诏侍中荀悦依《左氏传》体,删为《汉纪》三十篇,命秘书给纸笔。经五六年乃就。其言简要,亦与纪传并行。右说《汉书》在汉中兴,明帝始诏班固与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作《世祖本纪》,并撰功臣及新市、平林、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
自是以来,春秋考纪亦以焕炳,而忠臣义士莫之撰勒。于是又诏史官谒者仆射刘珍及谏议大夫李尤杂作记、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诸传,起自建武,讫乎永初。事业垂竟,而珍、尤继卒。复命待中伏无忌与谏议大夫黄景作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南于单、西羌传、地理志。至元嘉元年,复令太中大夫边韶、大军营司马崔寔、议郎朱穆、曹寿杂作《孝穆》、《崇》及《顺烈皇后传》,又增《外戚传》入思安等后,《儒林列传》入崔篆诸人。寔、寿又与议郎延笃杂作《百官表》,顺帝功臣《孙程》、《郭愿》及《郑众》、《蔡伦》等传。凡百十有四篇,号曰《汉纪》。熹平中,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邕别作《朝会》、《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会董卓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佚。及在许都,杨彪颇存注记。至于名贤君子,自永初已下阙续。魏黄初中,唯著《先贤表》,故《汉记》残缺,至晋无成。
固以窦氏事坐罪,卒于洛阳狱,其书散乱,莫能综理。其妹曹大家博学能属文,奉诏校叙。又选高才郎马融等十人受读。八表乃《天文志》等,犹未克成,多待诏东观马续所作。而《古今人表》尤不类本书。固自汉末迄陈世,为之注解者凡三十五家,至专门受业,遂与五经相亚。
始自汉末,迄乎陈世,为其注解者凡三十五家,至于专门受业,遂与《五经》相亚。东汉献帝因固书文繁难省,诏侍中荀悦依《左氏传》体,删为《汉纪》三十篇,命秘书给纸笔,五六年后完成。其言简意赅,亦与纪传并行。右说《汉书》,在汉中兴明帝始诏班固与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作《世祖本纪》,并撰功臣及新市、平林、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
自是以来,春秋考纪亦以焕炳,而忠臣义士莫之撰勒。于是又诏史官谒者仆射刘珍及谏议大夫李尤杂作记、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诸传,起建武讫永初。事业垂竟,而珍、尤继卒。复命待中伏无忌与谏议大夫黄景作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南于单、西羌传、地理志。至元嘉元年,复令太中大夫边韶、大营司马崔寔、议郎朱穆、曹寿杂作《孝穆》、《崇》、《顺烈皇后传》,又增《外戚传》入思安等后,《儒林列传》入崔篆诸人。寔、寿又与议郎延笃杂作《百官表》,顺帝功臣《孙程》、《郭愿》及《郑众》、《蔡伦》等传。凡百十有四篇,号曰《汉纪》。熹平中,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邕别作《朝会》、《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会董卓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佚。及在许都,杨彪颇存注记。至于名贤君子,自永初已下阙续。魏黄初中,唯著《先贤表》,故《汉纪》残缺,至晋无成。
《汉纪》成书过程及影响如下:《汉纪》又名《前汉纪》,由东汉荀悦编撰的编年体断代史,成书于建安五年。该书是仿照《左传》的体例改编纪传体《汉书》而成的编年体史书。它基本上以《汉书》的帝纪为纲,兼收《汉书》传、志、表的材料,按年、月、日编排成书。它不仅记事,而且记人记言,兼及典章制度。这对后来的《后汉纪》、《资治通鉴》都有影响,是《汉纪》对我国编年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