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邹》、《夹》之传。邹氏无师,夹氏有录无书,故不显于世,汉兴,董仲舒、公孙弘并治《公羊》,其传习者有严、颜二家之学。宣帝即位,闻卫太子私好《穀梁》,乃召名儒蔡千秋、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因置博士。
平帝初,立《左氏》。逮于后汉,儒者数廷毁之。会博士李封卒,遂不复补。
逮和帝元兴十一年,郑兴父子奏请重立学官。至魏、晋,其书渐行,而二《传》亦废。今所用《左氏》本,即杜预所注者。右说《春秋》。
又当春秋之世,诸侯国自有史。故孔子求众家史记,而得百二十国书。如楚之书,郑之志,鲁之春秋,魏之纪年,此其可得言者。
左丘明既配经立传,又撰诸异同,号曰《外传国语》,二十一篇。斯盖采书、志等文,非唯鲁之史记而已。
下面是《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第二》的逐句翻译:
原文: 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邹》、《夹》之传。
译文: 到了末世,口头传说盛行,因此出现了《公羊传》、《穀梁传》、《邹氏传》、《夹氏传》。
原文: 邹氏无师,夹氏有录无书,故不显于世。
译文: 邹氏没有老师,夹氏只有记录没有书籍,所以没有在世上流传。
原文: 汉兴,董仲舒、公孙弘并治《公羊》,其传习者有严、颜二家之学。
译文: 汉朝建立后,董仲舒和公孙弘都研究《公羊传》,他们传授学习的对象有严光、颜渊两家学说。
原文: 宣帝即位,闻卫太子私好《穀梁》,乃召名儒蔡千秋、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因置博士。
译文: 宣帝即位后,听说卫太子喜欢《穀梁传》,就召集知名学者蔡千秋、萧望之等人在殿中讨论,于是设立了博士。
原文: 平帝初,立《左氏》。逮于后汉,儒者数廷毁之。
译文: 平帝时期,设立了《左传》一书。到了后汉,许多儒者多次批评它。
原文: 会博士李封卒,遂不复补。
译文: 恰逢博士李封去世,于是就不再补充了。
原文: 逮和帝元兴十一年,郑兴父子奏请重立学官。
译文: 和帝元兴十一年,郑兴父子上书请求重新设立学官。
原文: 至魏、晋,其书渐行,而二《传》亦废。今所用《左氏》本,即杜预所注者。
译文: 到了魏晋时期,这部书逐渐被采用,而《公羊传》和《穀梁传》也被废弃不用了。现在所用的《左传》原本,就是杜预所注解的。
原文: 右说《春秋》。
译文: 还有关于《春秋》的解释。
原文: 又当春秋之世,诸侯国自有史。
译文: 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书。
原文: 故孔子求众家史记,而得百二十国书。
译文: 因此孔子收集了众多国家的史书,获得了一百二十个国家的史书。
原文: 如楚之书,郑之志,鲁之春秋,魏之纪年,此其可得言者。
译文: 比如楚国的史书,郑国的志书,鲁国的《春秋》,魏国的纪年,这些都是可以谈论的内容。
接下来是对该段文字的赏析:
这段文字来自刘子玄的《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第二》,通过对《易经》和《春秋》的研究,展示了古代史学的发展以及儒家对历史书写的看法。文中提及了《公羊传》、《穀梁传》、《邹传》、《夹传》等不同的史料来源和影响,反映了汉代以来儒学对于历史编纂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左传》的记载,虽然遭到了一些学者的争议和批评,但它仍然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此外,文章还涉及了不同朝代对于史学的重视程度以及学术传承的情况,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