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帝之季年,始命太史丁孚、郎中项峻撰《吴书》。孚、峻俱非史才,其文不足纪录。至少帝时,更敕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华覈访求往事,相与记述。并作之中,曜、莹为首。当归命侯时,昭广先亡,曜、莹徙黜,史官久阙,书遂无闻。覈表请召曜、莹续成前史,其后曜独终其书,定为五十五卷。
至晋受命,海内大同,著作陈寿乃集三国史,撰为《国志》凡六十五篇。夏侯湛时亦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已草而罢。及寿卒,梁州大中正范頵表言《国志》明乎得失,辞多劝戒,有益风化,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就家写其书。
先是,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其后孙盛撰《魏氏春秋》,王隐撰《蜀记》,张勃撰《吴录》,异闻错出,其流最多。宋文帝以《国志》载事伤于简略,乃命中书郎裴松之兼采众书,补注其阙。由是世言《三国志》者,以裴《注》为本焉。右说《三国志》晋史,洛京时,著作郎陆机始撰《三祖纪》,佐著作郎束晳又撰十志。会中朝丧乱,其书不存。先是,历阳令陈郡王铨有著述才,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子隐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事迹,多所详究。过江为著作郎,受诏撰晋史。为其同僚虞预所诉,坐事免官。家贫无资,书未遂就,乃依征西将军瘐亮于武昌镇。亮给其纸笔,由是获成,凡为《晋书》八十九卷。咸康六年,始诣阙奏上。隐虽好述作,而辞拙才钝。其书编次有序者,皆铨所修;章句混漫者,必隐所作。时尚书郎领国史干宝亦撰《晋纪》,自宣迄愍七帝,五十三年,凡二十二卷。其书简略,直而能婉,甚为当时所称。
《吴书》是一部由丁孚和项峻共同编撰的历史记录作品,记载了三国时期东吴的历史。而《三国志》则是西晋时期的陈寿所著,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涵盖了曹魏、蜀汉、东吴等三个国家的兴衰更迭。《吴书》与《三国志》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 历史背景:
- 吴大帝孙权在位期间,开始有太史令丁孚和郎中项峻着手编撰《吴书》的工作。这是在东吴末年,也就是公元254年左右进行的。
-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撰写,其内容主要基于三国时期魏国的史书《魏书》,但也包括了蜀国的《蜀书》和东吴的《吴书》。陈寿为了完成《三国志》,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当时的国史和其他史料。
- 编撰人员:
- 丁孚和项峻作为太史令和郎中,虽然并非专职历史学家,但他们对历史有着深厚的兴趣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 陈寿作为一名杰出的史学家,他不仅完成了《三国志》的编纂,还参考并整理了大量的史料,使得三国时期的历史得以系统的记录和传播。
内容构成:《吴书》主要是丁孚和项峻根据当时的国史和其他史料编写而成,其中包含了关于孙权及其子孙的部分历史记录。而《三国志》则是一部更为全面和详细的三国史,它不仅包括了《吴书》的内容,还增加了其他两国的历史叙述。
历史价值:
- 《吴书》和《三国志》都是研究三国历史的宝贵资料,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两者的结合为后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信息。
- 由于陈寿的《三国志》是在西晋时期完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因此《三国志》在叙述上可能会更加强调正统性,这可能影响了《三国志》中某些细节的准确性。
- 历史影响:《三国志》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内容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化作品中,如小说、戏剧等,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它也为后世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吴书》作为《三国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这部历史巨著的完成提供了基础。而《三国志》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陈寿的深入研究和整理,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和系统的历史叙述。两者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简单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历史研究的延续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