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史之繁文,已于《叙事篇》言之详矣然凡俗难晓,下愚不移。虽六卷成言,而三隅莫反。盖语曰:“百闻不如一见。”是以聚米为谷,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易悉。昔陶隐居《本草》,药有冷热味者,朱墨点其名;阮孝绪《七录》,书有文德殿者,丹笔写其字。由是区分有别,品类可知。今辄拟其事,抄自古史传文有繁者,皆以笔点其繁上。凡字经点者,尽宜去之。如其间有文句亏缺者,细书侧注于其右。或回易数字,或加足片言,俾分布得所,弥缝无缺。庶观者易悟,其失自彰。知我摭实谈,非是苟诬前哲。

《孔子家语》曰:鲁公索氏将祭而忘其牲。孔子闻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矣。

一年而亡。门人问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今果如期而亡,夫子何以知然?《家语》曰:晋将伐宋,使觇之,宋阳门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哭之哀。觇者死,言于晋侯曰:宋阳门之介夫死,而城子罕哭之哀,民咸悦矣,宋始未可伐也。

诗句及译文:- 诗句: 夫史之繁文,已于《叙事篇》言之详矣然凡俗难晓,下愚不移。虽六卷成言,而三隅莫反。

  • 译文: 史书的繁杂内容,已经在《叙事篇》中详细叙述过了。但是普通人难以理解,下愚之人是不会理解的。虽然有六卷书写成了文字,但是读者无法理解。

  • 注释:

  • 《史通·外篇·点繁第六》:这是刘知几在其著作《史通》中对史书书写方式的一种建议。

  • 《叙事篇》:可能是指《史通》中关于叙事部分的内容。

  • “夫史之繁文”:指史学写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已”:表示已经完成。

  • “然”:表示因此。

  • “凡俗难晓”:指一般人难以理解。

  • “下愚不移”:指愚昧无知的人不会改变。

  • “虽”:表示即使。

  • “六卷成言”:指六卷书籍已经写成。

  • “而三隅莫反”:指即使有三面(即三个部分或方面)都写得很清楚,但读者还是不理解。

  • 赏析:《点繁第六》是《史通》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史书的书写风格和技巧。刘知几在此篇中提到了史书的繁文和简笔,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体选择不同的书写方式。他主张史书应该尽可能地详尽,但也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这篇诗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如对于陶隐居的《本草》和阮孝绪的《七录》的评价,以及对于孔子对鲁公索氏的预言的解释。这种分析方式既展示了刘知几的历史观,也反映了他对历史书写方式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