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以先为后,或以后为先,月日颠倒,上下翻覆。古来君子,曾无所疑。及《左传》既行,而其失自显。语其弘益,不亦多乎?而世之学者,犹未之悟,所谓忘我大德,日用而不知者焉。
然自丘明之后,迄于魏灭。年将千祀,其书寝废。至晋太康年中,汲冢获书,全同《左氏》。故束晳云:“若使此书出于汉世,刘歆不作五原太守矣。”于是挚虞、束晳引其义以相明,王接、荀顗取其文以相证,杜预申以注释,干宝藉为师范。由是世称实录,不复言非,其书渐行,物无异议。
故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于是授《春秋》于丘明,授《孝经》于曾子。《史记》云: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旨,有刺讥褒讳之文,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氏明惧弟子人各异端,失其真意,故因孔氏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夫学者苟能征此二说,以考三《传》,亦足以定是非,明真伪者矣。何必观汲冢而后信者乎?从此而言,则于三《传》之优劣见矣。
”`
诗句:式以先为后,或以后为先,月日颠倒,上下翻覆。古来君子,曾无所疑。及《左传》既行,而其失自显。语其弘益,不亦多乎?而世之学者,犹未之悟,所谓忘我大德,日用而不知者焉。
译文:古人在判断事物时,总是以时间先后为标准,或者将后发生的事当作前面发生的,导致月日颠倒,上下颠倒。古代的君子们对于这些疑惑从未有过疑虑。然而当《左传》被广泛接受并施行后,其错误之处就变得显而易见了。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左氏春秋》的真正意义,那么我们就能明白它的真正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对此视而不见,忘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大恩大德,每天都在使用却浑然不觉。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君子对于《左传》的错误理解和错误的运用的批评。他认为古人在判断事物时,总是以时间先后为标准,或者将后发生的事当作前面发生的,导致月日颠倒,上下颠倒。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了《左传》的错误出现。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左氏春秋》的真正意义,那么我们就能明白它的真正价值。同时,他也警告现在的人们,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有过的大恩大德,每天都在使用却浑然不觉。这首诗不仅揭示了《左传》的错误,也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关键词解释:
- 式以先为后,或以后为先:指古代人在判断事物时的主观倾向性。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喜好来判断事物的先后顺序,而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本质。
- 月日颠倒,上下翻覆:形容《左传》中的时间表述混乱,无法按照实际发生的顺序进行理解。
- 古来君子,曾无所疑:指古代的人们对于《左传》的盲目信任,没有质疑过其中的错误。
- 及《左传》既行,而其失自显:意味着当《左传》被广泛接受并施行后,其错误之处就变得显而易见了。
- 语其弘益,不亦多乎:表示作者对《左传》的批判,认为它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 忘我大德,日用而不知者焉:指的是那些忘记自己曾经有过的大恩大德的人,他们每天都在使用却浑然不觉。
- 扬榷而论之:《左传》的研究和评价。《扬榷》是中国古代一种专门研究历史文献的方法,这里用来强调对于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和评价。
- 言《传》者固当以《左氏》为首:《左传》在历代《左传》研究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言传者固当以《左氏》为首》表明作者认为《左传》是研究《左传》的最佳选择。
- 贾逵撰《左氏长义》:贾逵是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他撰写了一本关于《左传》的专著。这本书被称为《左氏长义》,是对《左传》的一种补充和发展。
- 桓谭《新论》:这是东汉著名思想家桓谭所著的一部著作,其中包含了关于《左传》的评论和看法。
- 衣之:在这里,“衣之”是指把《左传》的内容作为指导原则,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态度,即通过学习经典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