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二条)

案《春秋》之书弑也,称君,君无道;称臣,臣之罪。如齐之简公,未闻失德,陈恒构逆,罪莫大焉。而哀公十四年,书“齐人弑其君壬于舒州。”斯则贤君见抑,而贼臣是党,求诸旧例,理独有违。但此是绝笔获麟之后,弟子追书其事。岂由以索续组,不类将圣之能者乎?何其乖剌之甚也。

案《春秋左氏传》释《经》云:灭而不有其地曰入,如入陈,入郑,入许,即其义也。至柏举之役,子常之败,庚辰吴入,独书以郢。夫诸侯列爵,并建国都,惟取国名,不称都号。何为郢之见入,遗其楚名,比于他例,一何乖踳!

寻二《传》所载,皆云入楚,岂《左氏》之本,独为谬欤?

《左氏传》(二条)

《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哤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春秋》与弑君

诗书记载

《春秋》中的“弑”

  • 《春秋·隐公元年》:齐侯弑其世子光。
  • 《春秋·庄公八年》:陈恒弑其君寿。
  • 《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公子围弑其君夷吾。

历史背景

  • 孔子认为《春秋》直书,不曲笔。
  • 董狐笔法: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孟子对孔子的批评:乱臣贼子惧。

后世解读

  • 古代史家对《春秋》的诠释各异。
  •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修《春秋》,褒贬得当,但有违于礼制,如鲁国三桓专权,被孔子贬斥。
  • 刘歆、杜预等儒家学者对《春秋》有不同的解读。

弑君案例分析

晋赵盾

  • 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 晋赵盾的辩护:臣子有责任保卫国君和国家。
  • 晋文公评价:赵盾忠心护主,应予表彰。

齐公子盘

  • 齐公子盘因宠妃而杀其君襄公。
  • 《左传》描述:公子盘虽为宠爱,但最终仍难逃弑君之责。
  • 公子盘的行为被视为无道,终致齐国灭亡。

曹幽公

  • 曹幽公被杀,实由其弟所弑。
  • 史书记载:曹幽公昏庸无道,引起内乱,最终身死国灭。
  • 曹幽公的悲剧反映了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的后果。

鲁懿公

  • 鲁懿公死于政变。
  • 懿公死后,其子奔卫。
  • 后立懿公之子括为君。
  • 括之后又发生政变,导致懿公之子仇被杀。
  • 懿公之死凸显了政治腐败和内部矛盾的危害。

鲁厉公

  • 鲁厉公被其臣子所杀。
  • 《左传》记载:厉公好淫乐,导致大臣不满,终致被杀。
  • 鲁厉公之死暴露出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影响及评价

儒家思想

  • 儒家认为《春秋》是道德的典范,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
  • 儒家通过《春秋》来维护社会秩序,强调忠君爱国的重要性。

后世影响

  • 《春秋》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也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政治。
  • 《春秋》的思想在历代文人墨客中被广泛引用,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当代解读

  • 现代学者对《春秋》的理解更加多元,既有传统儒学的解读,也有现代政治学的探讨。
  • 《春秋》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其叙事方式和表达技巧对后世史书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