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冢纪年》(一条)

语曰:“传闻不如所见。”斯则史之所述,其谬已甚,况乃传写旧记,而违其本录者乎?至如虞、夏、商、周之《书》,《春秋》所记之说,可谓备矣。而《竹书纪年》出于晋代,学者始知后启杀益,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名和;郑桓公,宣王之子。则与经典所载,乖剌甚多。又《孟子》曰:晋谓春秋为乘。寻《汲冢琐语》,即乘之流邪?其《晋春秋》篇云:“平公疾,梦朱罴窥屏。”

《左氏》亦载斯事,而云“梦黄熊入门”。必有舍传闻而取所见,则《左传》非而《晋》文实矣。呜呼!向若二书不出,学者为古所惑,则代成聋瞽,无由觉悟也。

○《史记》(八条)

夫编年叙事,溷杂难辨:纪传成体,区别易观。昔读《太史公书》,每怪其所采多是《周书》、《国语》、《世本》、《战国策》之流。近见皇家所撰《晋史》,其所采亦多是短部小书,省功易阅者,若《语林》、《世说》、《搜神记》、《幽明录》之类是也。如曹、干两氏《纪》,孙、檀二《阳秋》,则皆不之取。

《汲冢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其内容和翻译如下:

  1. 《汲冢纪年》简介:《汲冢纪年》亦称《竹书纪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夏朝到战国时期的历史,按年编次。该书的原始形式为竹简所写,因此得名《汲冢纪年》。
  2. 历史价值:《汲冢纪年》在古代史学界具有极高的价值。它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对于研究古代中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 主要内容:《汲冢纪年》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涵盖重大政治事件、王朝更迭以及重要人物事迹。它的出现,使学者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和解读古代中国的历史。

《汲冢纪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为我们提供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窗口。通过对这部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