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云:成帝建始三年,小女陈持弓年九岁,走入未央宫。又云:绥和二年,男子王褒入北司马门,上前殿。班《志》虽有证据,言多疏阔。今聊演而申之。案女子九岁者,九则阳数之极也。男子王褒者,王则臣君之姓也。入北司马门上前殿者,三莽始为大司马,至哀帝时就国,帝崩后,仍此官,因以篡位。夫人入司马门而上殿,亦由从大司马而升极。灾祥示兆,其事甚明。忽而不书,为略何甚?此所谓解释虽谠,义理非精也。
《志》云:哀帝建平四年,山阳女子田无啬怀妊,未生二月,儿啼腹中。及生,不举,葬之陌上。三日,人过闻啼声。母掘土收养。寻本《志》虽述此妖灾,而了无解释。案人从胞到育,含灵受气,始末有成数,前后有定准。至于在孕甫尔,遽发啼声者,亦由物有基业未彰,而形象已兆,即王氏篡国之征。生而不举,葬而不死者,亦由物有期运已定,非诛剪所平,即王氏受命之应也。又案班云小女陈持弓者,陈即莽所出;如女子田无啬者,田故莽之本宗。事既同占,言无一概。岂非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乎?此所谓妖祥可知,寝默无说也。
《汉书·五行志》错误第十:解释虽谠,义理非精
《汉书·五行志》,是班固在汉宣帝时期所编纂的一部史书中的一篇。该志专门记载了汉朝时期的各种自然灾害、异常现象和预言等,反映了汉代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对天命迷信的信仰。
女子九岁持弓入未央宫: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26年),有位名叫陈的女子九岁时持弓进入未央宫。这被认为是一个不祥的象征,因为九在古代被视为阳数之极,而未央宫则是皇帝居住的地方。这一记载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王褒入北司马门上前殿:《汉书·五行志》还提到,绥和二年(公元前8年),有一位名叫王褒的男子进入了北司马门上前殿。这位王褒被描述为“王”,暗示着他是君王的姓氏,而其行为被认为是篡夺皇位的前兆。这种描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政治含义。
田无啬怀妊三日哭出:再往前追溯到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7年),山阳女子田无啬在怀孕两个月时突然哭泣并从腹中吐出胎儿。这一事件同样被认为是灾异的预兆,预示着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田无啬的故事成为了后人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王莽篡位与王氏家族:这些事件背后都隐藏着深层次的历史和文化含义。王莽篡位的事件,以及随后王姓家族的权力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天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动因。
班固著志的不足之处:班固在撰写《汉书·五行志》时,虽然试图通过记录各种自然灾害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但由于历史记载的局限性和主观臆断,使得很多记载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例如,对于一些灾异的解释往往不够准确,或者过于强调某些现象的神秘色彩,而忽视了实际的因果关系。
《汉书·五行志》的学术价值:尽管班固的《汉书·五行志》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它仍然是研究汉代乃至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分析这些记载,可以了解到汉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政治体制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情况。
《汉书·五行志》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灾害的著作,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乃至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动因,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历史智慧,为今天的人们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