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制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下谷气。此之谓也。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 原文: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
- 译文: 当脉位于身体深处,不易观察时,应使用细针轻轻插入并长时间留在体内,以便使脉空出来,从而引出其中的气血。
- 原文: 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 译文: 如果脉很浅,就不应该进行针刺,而是用手指轻触脉搏,使其中断,然后再进行针刺,不要使精气外泄,仅放出邪气。
- 原文: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制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下谷气。此之谓也。
- 译文: 这里指的是三种针刺方法,分别是“浅刺”、“中刺”和“深刺”。首先用浅刺的方法,通过刺激皮肤以驱除阳气的邪气;然后再用中刺的方法,刺激阴邪;最后用深刺的方法,深入肌肉以驱除阴邪。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初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即先用浅刺的方法驱逐邪气并促使气血运行;“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即再用深刺的方法驱除阴邪;“最后刺极深之,下谷气”,即最后用极深的刺法将邪气驱出。
- 原文: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 译文: 因此,使用针的人如果不了解年龄、体质的变化、疾病的轻重以及正气的强弱,就不能称为合格的医生。
- 原文: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 译文: 有五种针刺方法可以对应五脏的功能,分别是“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和“输刺”。其中,“半刺”是浅刺而迅速出针,不伤害肌肉如同拔毛一样来取得皮部之气,适合肺的病情;“豹文刺”是在前后左右都进行针刺,但要注意不伤中脉以取得经络中的血液,这是心的反映;“关刺”是直接在左右两侧进行针刺,直到筋膜上,用来治疗筋痹,但要小心不要出血;这种针刺法适合肝的状况;另一种方法是“渊刺”;还有一种说法是“岂刺”;最后一种方法是“合谷刺”,即在肌肉之间的凹陷处用针刺入,以取得肌肉的疾病反应,这适用于脾的功能异常。最后一种方法是“输刺”,即直入直出地刺入骨骼深处直至骨,用以治疗骨痹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