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凡刺之法,必察具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无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刷,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足,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代身,形体淫佚,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黄帝内经 · 灵枢 · 终始

【译文】
对于发热厥症,留针反而出现寒象;对于寒厥症,留针则出现热象。治疗发热厥症,应采用“二阴一阳”的方法,所谓二阴指的是刺两处阴经穴位,一阳指的是刺一处阳经穴位。
久病者,邪气深入到内部。治疗这种情况的人,应深刺入体内并且停留较长时间,隔日再刺一次,必须先调治其左右两侧的经络,除去其血脉瘀阻,刺法完成。
在治疗时,必须详细观察患者的形体状况和气血运行情况。如果肌肉未完全脱出,患者又感到少气而脉象躁急,躁急厥症,一定要进行缪刺,即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患者应深居静处,观察神往之处,关上门并堵塞窗隙,使魂魄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于针刺之法,精气可以分开,人声可以隔绝,以收敛其精气。务必让心神专一,使意志集中于针上。浅刺而留针,微调而浮针,以此转移其心神,待真气到来后休息。男性在体内操作,女性在外操作,坚拒勿出,小心守护,不要侵入,这就叫做得气。

【注释】

  1. 刺热厥者:指治疗因热邪引起的厥证。
  2. 二阴一阳:指治疗时应分别刺两处的阴经穴位和一处阳经穴位。
  3. 形肉未脱:指肌肉尚未完全脱出。
  4. 少气而脉又躁:指病人感到少气且脉搏躁动不齐。
  5. 必先调其左右:指在治疗时要调整患者的左右经络。
  6. 去其血脉:指去除患者的血脉瘀阻。
  7. 缪刺:指用针刺激病变部位以外的部位,以达到散气收气的目的。
  8. 精气之分:指精气的不同部分。
  9. 耳:指耳朵。
  10. 专意一神:指专心致志于某一目标或方法。
  11. 移其神:指转移患者的心神,使其平静下来。
  12. 必一其神:指使患者的心神始终聚焦于治疗上。
  13. 令志在针:指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针尖上。
  14. 男内女外:指男性在内操作,女性在外操作。
  15. 坚拒勿出:指患者坚决拒绝进入针孔。
  16. 谨守勿内:指小心守护患者,不要侵入。
  17. 大惊大恐:指遇到突然的惊吓或恐惧。
  18. 必定其气:指确定患者的气机状态。
  19. 定其气乃刺之:指在确定患者的气机稳定后再进行针刺。
  20. 乘车来者:指乘车前来的患者。
  21. 卧而休之:指在车上躺下休息。
  22. 如食顷:指像吃顿饭一样短的时间。
  23. 出行来者:指出行前来的患者。
  24. 坐而休之:指在车上坐着休息。
  25. 如行千里:指像走一千里路那样长的时间。

赏析:
此文主要阐述了《黄帝内经》中的“终始论”,即针灸治疗的各种原则和方法。文章首先解释了“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的原因,强调了在治疗不同的病症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针刺手法和技术。接着,文中详细介绍了久病者的治疗原则、针刺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禁忌事项。整体上,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为后世的针灸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