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逸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则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诗句:
-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逸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则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 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
对于所有的针刺方法,当刺激到三次时,就会进入到了“谷气”的阶段。这时邪气偏盛偏乱,阴阳之气容易相互混淆,治疗的方法应该是顺应正气的规律进行逆治或顺治,以及使用针刺手法的不同来达到治疗效果。同时还要注意四季的变化,避免病情的延误。当阳气完全泄出之后,就应当停止治疗。如果治疗不当,那么阴气和阳气就会相互抵消,疾病就会得到缓解。所以说,治疗得当,就会使正气充实;治疗方法不当,就会使正气虚弱。即使疼痛并没有随着针法的治疗而消失,但疾病也会逐渐减轻。当人体阴阳不平衡,需要先补阳后再补阴来调和。当人体阴阳两虚,需要先补阴后补阳来调和。
在足部的三个脉动的位置上,需要仔细辨别其虚实情况。如果脉象虚而不实,就应该进行泻法治疗;如果脉象实而虚,应该进行补法治疗。如果不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治疗,病情就会加重。在治疗的时候,应该注意到“阳明”、“厥阴”和“少阴”三个经络的情况。
在背部的“膺俞”和“膺背俞”部位,有空虚的地方,可以在这里进行治疗。如果出现了严重的舌头肿大,可以用铍针进行针刺。
如果手腕弯曲而不能伸展,说明病变部位在筋;如果手腕能够伸展但不能弯曲,说明病变部位在骨;如果骨骼没有受伤,那么就要保护骨骼;如果骨骼受伤了,那么就要照顾到骨骼;如果筋部受伤了,那么就要照顾到筋部。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针灸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首先,强调了在针灸治疗中要注意时机和顺序,即“三刺至谷气”,这是中医理论中的“治未病”思想,主张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和治疗。其次,指出了针灸治疗中要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通过调整阴阳的失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再次,强调了针灸治疗中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针刺手法和方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最后,还提到了针灸治疗中应注意保护骨骼和筋部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整体上,这首诗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