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终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原则的始终和终结。下面将详细解读《黄帝内经·灵枢·终始》: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在《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中提到“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指出了五脏与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定位。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而六腑则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阴阳的平衡:文中强调“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表明人体的阳气来源于四肢末梢,而阴气则源于内脏。这种阴阳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状态至关重要。
脉口人迎的重要性:脉口人迎被用来了解身体的阴阳盛衰情况,通过观察脉象和人迎的变化,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处于健康或患病的状态。这种诊断方法体现了《黄帝内经》对人体生理病理深刻的理解和运用。
补泻的原则:《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还提到了“知迎知随之,气可令和”的治疗原则,即通过适当的补泻手法来调节患者的气血,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不仅是一本医学宝典,更是一部哲学作品,它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深邃的理论思考,为后世的中医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