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诗句:
黄帝内经 · 灵枢 · 终始
译文:
人迎脉一次搏动,病在足少阳胆经;
人迎脉二次搏动,病在手少阳三焦经;
人迎脉三次搏动,病在足太阳膀胱经;
人迎脉四次搏动且大且数,名叫溢阳,溢阳是外格。
脉口一次搏动,病在足厥阴肝经;
脉口二次搏动,病在手心主神门经;
脉口三次搏动,病在足太阴脾经;
脉口四次搏动且大且数,名叫溢阴,溢阴是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脉一次搏动和脉口一次搏动都盛四倍以上(即超过正常),名叫关格。关格者与病人共同度过短期。
人迎一次搏动,泻足少阳胆经而补足厥阴肝经,二次泻一次补,每天一次取穴,必须切脉验脉后才能使用,用疏法取穴,上气调和后停止。
人迎二次搏动,泻足太阳膀胱经而补足少阴肾经,二次泻一次补,每隔两天一取穴,必须切脉验脉后才能使用,用疏法取穴,上气调和后停止。
人迎三次搏动,泻足阳明胃经而补足太阴阳明二经,三次泻一次补,每天两次取穴,必须切脉验脉后才能使用,用疏法取穴,上气调和后停止。
注释:
- 人迎、脉口:指的是中医的两种重要诊查部位。
- 病在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手心主神门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描述了疾病所在的不同经络系统。
- 溢阳、内关不通、关格:分别指代了不同的病理状态及治疗原则。
- 短期:这里指的是治疗周期较短的时间。
- 脉口一次搏动、脉口二次搏动:描述了通过脉诊得到的特定次数的脉搏情况。
- 太阴:指的是足太阴脾经。
- 上气和乃止:表示当脉象恢复正常时,治疗方法才停止。
- 关格者与之短期:关格患者需要与医生共同度过一个较短的治疗时期。
- 泻足少阳胆经、泻足太阳膀胱经、泻足阳明胃经、二日一取之:描述了根据疾病所在的经络采取的特定针灸或按摩方法及其频率。
赏析:
本段内容出自《黄帝内经》,主要论述了中医学中通过观察人的面部、舌质等外在表现以及通过脉诊等方法来确定疾病所在经络和病情轻重的方法,并针对不同的病症提出了相应的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案。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对疾病的全面诊断和精准治疗,以达到恢复人体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