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营气之道,内榖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下面是对《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的解析,包括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原文: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榖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译文:
黄帝问:在营气的运行过程中,谷物作为宝贵的资源。当谷物进入胃中后,便传到肺部,并充满其中;这些精气散布到体表,其中最精致的部分称为营气,粗悍的部分称为卫气。营气运行于经脉内部,卫气运行于经脉外部,周而复始地循环不已。这种循环像圆环一样没有起始和终止点。白天阳气盛的时候称为“重阳”,半夜阴气盛的时候称为“重阴”。太阴主管人体内部的精气,太阳主管人体表面的精气,这两种精气都在昼夜二十五周次的行程中运行,分别以白天和黑夜来划分。当中午阳气隆盛时叫做“重阳”,到半夜阴气隆盛时叫做“重阴”。太阴主管人体内部,太阳主管人体外表。营气和卫气在经脉内外各运行二十五周次,都遵循昼夜的节奏。晚上是阴精之气最旺盛的时候。从晚上开始,运行在阴分之气就逐渐减少,到清晨时,则运行在阴分之气已经结束,而阳气开始充盈体内。注释:
- 內榖为宝:把谷物视为宝贵之物。
- 谷入于胃:谷物被纳入胃中。
- 乃传之肺:接着传入肺部进行消化和吸收。
- 流溢于中:精华部分散布全身。
- 精专者行于经隧:精粹的部分称为“营”,悍的部分称为“卫”,营气运行于经脉之内,卫气运行于经脉外部。
- 终而复始:如同圆环一般没有起始和终止。
- 太阴主内:太阴主管人体内部的精气。
- 太阳主外:太阳主管人体表面的精气。
- 营卫:营气和卫气,都是人体的正气。
- 常营无已:营气不断地运行。
- 天地之纪:天地之间的规律。
- 重阳:白天阳气最旺盛的时刻。
- 重阴:夜间阴气最旺盛的时刻。
- 太阴:主管人体内部的精气。
- 太阳:主管人体表面的精气。
- 膻中:膻中穴是人体穴位之一,位于胸骨中线两侧第六肋间隙。
- 三焦:中医理论中的三个主要脏器系统之一。
- 足厥阴:足厥阴肝经的分支之一。
- 手少阳:手少阳三焦经的分支之一。
- 手太阳: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之一。
- 足太阴:足太阴脾经的分支之一。
- 足阳明:足阳明胃经的分支之一。
- 足少阴:足少阴肾经的分支之一。
- 足少阳:足少阳胆经的分支之一。
- 赏析: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是古代医学文献的经典之作。它详细描述了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强调了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概念在维持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这篇文章不仅提供了关于人体解剖和生理的知识,而且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通过学习和理解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还可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