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猈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
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黄帝内经·灵枢》之周痹:脉道之隐疾探微

岐伯在《黄帝内经》中提出“周痹”,其描述为“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此病不仅局限于脏腑之内,更在于分肉之间的真气不能周全,故名日“周痹”。这种痛症的特点是上下移动且随血脉而动,其范围广泛,不仅限于某一固定部位。

岐伯进一步解释,“故刺猈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这表明治疗时需先通过触摸和观察来诊断疾病的性质,然后针对具体情况进行针灸或其他疗法。他特别提到对猈者的治疗,强调了针法的选择和施行的重要性。

黄帝则回应称,他对岐伯的解释“亦得其事也”,这表示两人对周痹的理解和处理方法达成了一致。岐伯接着阐述了九种情况属于巽理,十二经络的阴阳之病。这些理论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医学资源和治疗方法。

岐伯与黄帝的对话不仅揭示了“周痹”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还展现了中医对疾病深入细致的理解。这种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在到外在的医学思考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身体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通过他们的讨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学是如何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的。

这段对话不仅是对疾病的探讨,更是对医者和患者之间信任与沟通的一次深刻体现。它启示我们,面对疾病时,应采取全面的视角和方法,寻求最适合个体的解决方案。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先进性和人文关怀,是中医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