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
  黄帝曰:愿闻口传。歧伯对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歧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歧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阳泻足少阴。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

【诗句】: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
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

【译文】:黄帝在闲暇时坐在家中,避开左右侍者,向岐伯咨询。他问道:“我已经听到了九针的经书,论述了阴阳和六经的内容,但还有一些疑问,希望能得到你的解答。”
岐伯起身恭敬地退下座位后,再次拜见道:“您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都是先师口头传授的。”

【注释】:

  • 辟: 避开,离开原地或职位到另外的地方。
  • 问: 询问、提问。
  • 九针之经: 指九种针灸针法和对应的穴位。
  • 论: 论述。
  • 阴阳: 古代哲学中的两个相对的概念,一阴一阳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
  • 阴气: 这里指的是人体中的阴性因素,如体内的寒湿等。
  • 阳气: 这里指的是人体中的阳性因素,如体内的热燥等。
  • 大惊卒恐: 强烈的惊吓或恐惧。
  • 卫气: 是维持身体正常功能的气血,具有保护作用。
  • 夜半: 晚上十二点,即子时。
  • 阴阳相引: 阴阳两种力量互相牵引。
  • 泻: 中医术语,是指通过针灸等方法使某些病理现象消退的过程。
  •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 现在的寒气和新收的谷物之气同时进入胃中。
  • 故: 因此。
  • 胃气上注于肺: 指食物进入胃里后,经过消化吸收后向上运输至肺部。
  •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 由于新收的谷物之气和旧有的寒气都回到了胃部。

【赏析】:《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是一篇讨论医学问题的对话,其中黄帝向岐伯询问有关疾病的问题,岐伯则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这篇文章不仅反映了古代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也是了解古代医学文化的重要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