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甚坚者,伤于食。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问于雷公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黄帝答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

黄帝答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

黄帝答曰:五色之见也,各出于其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

黄帝答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

黄帝答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甚坚者,伤于食。

注释详解

  1. 黄帝: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此处指代古代医学理论的创立者和传承者。
  2. 明堂:中医理论中人体的面部中心区域,相当于现在的前额和鼻子之间的区域。
  3. :位于眉心的位置,象征天地交汇处。
  4. :脸的中部,即两颧骨之间的地方。
  5. :脸颊两侧的部位,即腮腺所在位置。
  6. :耳朵前面的地方,对应现代解剖学中的“耳前区”。
  7. 去之十步:从上述提到的穴位到身体外部的距离大约为10步。
  8. 真色病色:正常面色和病变面色。
  9. 明堂润泽五官:这里指的是面部的皮肤状态及其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
  10. 五脏次于中央:指人体脏腑(五脏)在身体的中央位置。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中医诊断中颜色诊断的重要性和具体应用方法。通过对面部不同部位的观察和分析,结合五行理论,可以诊断出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这种方法不仅基于视觉印象,还涉及整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通过观察面部的颜色变化来推测疾病的发展情况和预后,展示了古人对人体健康状态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理解。这种诊断方式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实践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