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黄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不病而卒死?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解读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一篇深入探讨人体五色与病理之间关系的经典文献,其内容涉及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诸多方面。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这段对话是黄帝与雷公之间的一次问答,其中雷公对各种颜色与健康状态的关系提出了疑问。黄帝的回答中指出,不同颜色的出现和深浅程度可以反映疾病的轻重和预后。这种观察方法是基于五行学说,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来推断内脏的健康状况。例如,如果患者的面色显得粗暗且沉滞,则可能预示着病情的加重。相反,如果患者的脸色明亮、通透,则可能表示病情有所好转或趋于稳定。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雷公接着提问关于“风”和“厥逆”两种病状的治疗方式。黄帝解释说,风寒侵袭是许多疾病的起点,而厥逆则可能是由于寒湿引起的。他建议在治疗时应先从外部着手,以驱散体内的寒湿。这种观点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和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这一段讲述的是风和痹的形成及其对身体的影响。在黄帝的解释下,我们可以了解到,风邪侵袭时,面部会出现薄泽之色,而冲浊则为关节痛的症状。这反映了中医对于疾病成因的细致观察和分类。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这是对猝死者的讨论,雷公询问如何通过面色判断病人是否可能猝死。黄帝的回答提供了一种预测死亡的方法,即通过观察大气入于脏腑的情况来预测猝死的风险。

“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不病而卒死?”这一问再次触及到猝死的话题。黄帝解释了当大气入侵脏腑时,即便没有明显病症,病人也可能会突然死亡。这说明了中医对生命现象深刻的理解和对人体内在联系的关注。

在《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中,通过对面部色泽变化的分析,结合中医理论,我们不仅能够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还能够预见某些疾病的风险。这些宝贵的经验至今仍然对我们的健康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