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余闻肠胃受榖,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实。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歧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榖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藏伤故死矣。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实。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歧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榖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藏伤故死矣。

赏析:

这首诗是《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中的一段内容。它描述了气血的运行、病变以及治疗原则。文章主要讲述了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运作和异常情况,并解释了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

岐伯首先阐述了气血在人体内的流动和作用。他说:“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这意味着人体的经脉就像天地之间的纽带一样,不停地流动,与自然界的节奏相契合。接着,他提到了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榖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气候的变化导致了人体生理功能的异常。

岐伯详细描述了气血运行的情况:“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这里,他解释了血脉的营卫运动和与星宿、经脉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这种运动是正常且持续的,如果出现了异常,就会引发疾病。

岐伯分析了寒邪对气血的影响:“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这是解释为什么寒邪会转化为热邪,进而导致身体组织坏死形成脓肿的原因。他还指出了“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这表示脓液如果不排出体外,会继续损害周围的组织和骨骼。

岐伯总结了治疗原则:“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藏伤故死矣。”这意味着如果气血不足、经脉不通,会导致脏腑功能的损伤甚至死亡。因此,及时的治疗和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这段内容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的气血、经络、脏腑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本质,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