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人何处去,万里向江州。
孤驿瘴烟重,行人巴草秋。
上帆南去远,送雁北看愁。
遍问炎方客,无人得白头。

【注释】

①流人:被贬谪的官员。

②江州:古郡名,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

③瘴烟: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之气。

④巴草:巴山之草。

⑤南去远:指帆影向南飞驰。

⑥北看愁:指鸿雁传书。

⑦炎方:指江南一带。

⑧白头:指白发老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峡州夷陵(治所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司马时,与迁往江州的友人相送之作。诗人在诗中既写别情,又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写得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首联“流人何处去,万里向江州”,起句直抒胸臆。“流人”,即流放之人。诗人说自己像流放之人一样,不知该去向何处。“何处去”三字,道出了自己内心的迷茫和不安;“万里”,既点出了自己身在异地他乡的遥远,也暗示着自己远离朝廷的无奈;“向江州”点明了送别的目的地。“向”,表示方向。“江州”,即今湖北黄冈县,当时属鄂州管辖。此诗是作者在公元805年(唐穆宗长庆五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因受宦官排挤,被贬为岳州刺史,途中经过鄂州,故有此作。

第二联“孤驿瘴烟重,行人巴草秋”,紧承首联,写旅途情景。“孤驿”,指僻静的驿站。这一句写旅途中的荒凉凄寂之景。“瘴烟”,即瘴气。这里指南方山林间的湿热蒸郁之气。“巴草”,巴山之草,这里借巴山代指四川一带。此二句描写旅途中的自然环境,烘托了诗人羁旅异乡、思归不得的孤独寂寞之情。

第三联“上帆南去远,送雁北看愁”,进一步描绘了离别的情景。诗人站在驿站之上,望着南行的船帆渐行渐远,心中不禁生出一股难以名状的离愁。同时,他还要目送大雁向北飞去,心中不免更加惆怅。“送雁”,即送别大雁。大雁南飞,本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在这里却蕴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联“遍问炎方客,无人得白头”,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炎方”,指江南一带。“白头”,即白发老人,这里比喻自己鬓发已斑。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诗人四处打听,寻找那些曾经与他有过交往的友人,但都没有找到。而那些曾经与他有过交往的人,也都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的甚至已经离世。这种失落感和悲哀感使得诗人更加感叹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这首诗通过送别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既有离别时的哀愁和不舍,也有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既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也有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