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阴真阳是其道,只在目前何远讨。
凡流岁岁炼神丹,或见青黄自云好。
【注释】
真阴真阳是其道,只在目前何远讨。
凡流岁岁炼神丹,或见青黄自云好。
金液还丹歌其一
真阴真阳是其道,只在目前何远讨?
真阳者,心火也。真阴者,肾水也。真一之道,即此二物交会而成者也。
《参同契》曰:“真一之纪,气并生。”夫气有阴阳,而真一之气,乃阴阳之合德者也。故能生万物而不遗。
《参同契》又曰:“真一之气,上为皇天,下为黄地。”则天地之间,无非此真一之气也。
又《参同契》云:“三光隐耀,玄象不形;五岳相重,河海潜映。”皆言阴阳之妙用也。
若夫五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反生木,此所谓“五行相贼”者也。
然五行之中,惟木与火为最亲,火赖木以养,木赖火以荣,犹人之相须而行也。若火炎木焚,必至俱灭,则五行之相贼者,亦相生者也。
今夫世人,知五行之相贼,而不知五行之相生;知五行之相贼,而不知五行之相生。
是以世之学者,但知求木而忘求火,求火而忘求木,求土而忘求金,求金而忘求水,求水而忘求木,求木而忘求火也。
呜呼!孰知五行之相生乎哉!
凡流岁岁炼神丹,或见青黄自云好:凡人修神仙者,欲炼成金液还丹也。
《黄庭内景经》说:“肝在左,名曰明堂,主藏魂。肺在右,名曰太仓,主藏魄。脾在中央,名曰黄庭,主藏意。”
《太清玉轴》说:“肝属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五行相生之道尽矣。”
又《太清玉轴》说:“脾属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五行相生之道尽矣。”
又《太清玉轴》说:“肺属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金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五行相生之道尽矣。”
又《太清玉轴》说:“肾属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金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土能生金。”
盖肝、胆、心、小肠皆属木,故《参同契》云:“肝生于左”,谓心火也。
肺、脾、肾皆属金,故《参同契》云:“肺生于右”,谓肾水也。
凡流岁岁炼神丹,或见青黄自云好:此言人年岁虽久,而修丹之功未成也。
青黄之色,乃铅汞之本色也。《黄庭外景经》云:“黄者为铅。”《太上黄庭外景经》云:“黑则为汞。铅中藏汞,铅汞共炉。”
故铅中有汞,汞中有铅;铅汞相伏,则化为丹矣。然铅汞既伏,则其色自青黄也。
青黄之色既现,则其味自甘美也。故曰:“或见青黄自云好”。
【赏析】
这首诗是《太白阴经》中“金液还丹歌”第一首。诗中主要论述了炼神还虚的法诀以及炼神还虚的具体方法,强调了修道者应遵循的自然法则和顺应自然的方法来修炼自己。
“真阴真阳是其道,只在目前何远讨?”这里的“真阴真阳”指的是道家所说的宇宙间的阴阳二气,是修道者修炼的基石和根本。“真阴真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神秘存在,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体之中,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它们的存在,就可以通过修炼来掌握它们。因此,修道者不应该过于追求遥远的目标,而是要关注眼前的事情,从现在开始修行,才能逐步达到修道的目的。
“凡流岁岁炼神丹,或见青黄自云好”。这里的“炼神丹”是指修道者通过修炼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而“青黄自云好”则形容了炼神丹的过程和结果。虽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经历很多年的修炼,但是当丹药炼制成功时,它的颜色和味道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
这首诗通过对“真阴真阳”、“炼神丹”等概念的阐述,展现了修道者的修行过程和方法。它鼓励人们不要过于追求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要脚踏实地地去修行,才能真正达到修道的目的。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因为每一个瞬间都是修行的机会。